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通鉴:金生水源远流长

第775章 孝文帝论选贤

  孝文帝跟群臣围坐一圈,开始侃起了选拔官员的大事儿。

  他一开口,那气场全开:

  “各位老铁,你们说说,现在这世道,人的出身高低贵贱,是不是都像刻在石头上的字,一动不动?

  这么分,到底靠不靠谱?”

  李冲一听,立马接茬:“臣斗胆插一句,从古至今,咱们分官列位,到底是为了那些天天吃香的喝辣的膏粱子弟呢,还是为了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孝文帝想了想,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为了治理天下,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李冲又问:“那陛下为啥非得看重出身门第,对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怎么感冒呢?”

  孝文帝答道:“嗨,要是有人真有超凡的才能,哪儿会怕没人知道呢?

  他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

  不过,君子出身名门,就算没啥特别的才能,但德行上总归要淳朴厚实一些,让人看着就舒服。

  所以,朕还是选他们。”

  李冲可不服,又追问:“那像傅说、吕望这样的高人,难道是靠出身门第混出来的?他们可是靠自己的实力和智慧打出一片天的!”

  孝文帝笑了笑,说:“这种非同小可的人才,那可是旷世难遇,一两个就顶天了。咱们不能老想着碰运气,得有个制度来保障。”

  这时候,秘书令李彪也插话了:

  “陛下要是专以门第取士,那您是选鲁国的三卿季孙、孟孙、叔孙氏那些土豪贵族呢,还是选孔门的四科人才那些真才实学的人?”

  著作佐郎韩显宗也忍不住说道:

  “陛下,您咋能让贵的人一直贵,贱的人一直贱呢?这世道,得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翻身!”

  孝文帝听了,解释道:“哎呀,各位别急嘛!

  朕要是真遇到才识高明、卓尔不群的人,也不会死守着这个制度不放。

  咱们得灵活点,不能让一个制度给框死了。”

  正说着,刘昶进来了。

  孝文帝对他说:“有人跟朕说,任用官员应该只看才能,不管出身。

  朕觉得不然。为啥呢?

  因为这样一来,清浊不分,君子小人混为一谈,那可就乱套了。

  现在,咱们八族以上的士人,品第都分得好好的,九品之外,出身低贱但有能力的人也有七等。

  要是世上有贤才,直接就能起家受封为三公。

  朕是担心贤才难得,但也不能为了一个人就乱了朕的典章制度。

  咱们得有个规矩,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这时,写书的老臣司马光,又说话了,他可是个通透的主儿。

  他一番话,直接把魏、晋那会的选拔人才制度给戳穿了——门第高于才能,这不是扯呢嘛!

  这陋习还一代代传下来,跟焊死了一样,改都改不了。

  你说这君子小人,其实哪儿关你出生在金窝银窝还是草窝的事儿?

  现在咱们瞅着,这道理简单得跟一似的,傻子都知道。

  可那时候,就连孝文帝那么明白事理的人,也免不了俗的偏见。

  所以,能擦亮眼睛,不受那些陈规陋习影响的人,简直是稀有动物!

  司马光说的好。

  壬辰日那天,北魏那边可是炸了锅,始平王元勰摇身一变成了彭城王,定襄县王元鸾也重新戴上了城阳王的帽子。

  这王位换来换去的,跟玩儿似的。

  到了二月壬寅日,孝文帝又甩出个诏令,说:

  “以后,只要不是舞刀弄枪的武将,都得给老子守丧三年!”

  这事儿可不小,得刻骨铭心的记住。

  丙午日那天,孝文帝又开口了:“国都附近七十岁以上的老爷子老太太,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都得请到京城来,咱们给他们办个养老大会。”

  这可是咱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到了三月丙寅日,孝文帝在华林园摆了个大局,请来了群臣、卿大夫里面退休的老前辈,还有那些没混过官场的老年知识分子。

  他大手一挥,说:“退休的老前辈里,年纪大的,咱们就封他们个中散大夫、郡守的虚名;六十岁以上的,就给个给事中、县令的荣誉称号。

  那些没混过官场的老年知识分子呢,咱们就直接给他们个郡、县的空头衔,还分别送上镶着鸠鸟的玉杖和漂亮衣裳。”

  这手笔,简直了!

  丁丑日那天,孝文帝又下诏令了:“各州的中正,你们得睁大眼睛,好好挑挑本乡里面有德行、受乡人尊敬的人。

  年纪在五十岁以上,家里又穷得叮当响的,咱们就给他们个令、长的实职。”

  这可是给那些有才华,但出身贫寒的人,一个翻身的机会!

  最后,壬午日那天,明帝也发话了:

  “以后,谁的车子上还敢镶金嵌银的,全部都得给我拆了!”

  这是要让大家都回归朴素,别整天炫富显摆的!

  这位明帝,那可是个实打实的“节俭达人”!

  有一次,那掌管吃的太官给他送了个叫裹蒸的美味,明帝瞅了一眼,就说:

  “这玩意儿,我一个人可吃不完,得给我分成四份,剩下的留着当夜宵。”

  还有一次,明帝用皂荚洗完澡,还指着那用过的皂荚水跟旁边的小弟说:

  “你们看,这水还清澈得很,再洗洗袜子啥的都没问题!”

  到了正月初一,那太官又给明帝送祝福,这次还整了个银制的酒器来温酒。

  明帝一看,眉头一皱,就想把这酒器给砸了。

  王晏他们一看,都夸明帝高风亮节。

  可卫尉萧颖胄呢,他可不买账,他说:

  “正月初一可是朝廷里的大日子,这银制酒器既然是老古董,那就不算啥奢侈。”

  明帝一听,心里那个不痛快,跟吃了苍蝇似的。

  后来呢,明帝在宫里摆了个大局,宴席上银光闪闪的,都是银制器皿。

  萧颖胄一看,又跟明帝说:“陛下您上次要砸酒器,其实,应该砸的是这些银器才对。”

  这一说,明帝脸上都挂不住了,跟红了脸的关公似的。

  咱们这位明帝,他可真是个“事必躬亲”的主儿。

  下面的郡县,还有朝中六署、九府的那些琐事,都得向他汇报,得到他的点头才能办。

  那些功臣、老臣的提拔、任用,也都不归吏部管,而是靠关系户互相拉扯。

  这样一来,明帝可就陷在事务堆里出不来了,累得跟狗似的。

  这时候,南康王侍郎颍川的锺嵘看不下去了,他给明帝写了封“吐槽信”,说:

  “古时候,那圣明的国君都是根据下属的能力分派任务的,量才录用。

  三公呢,就坐着聊天;九卿呢,就各干各的。

  天子呢,就只需坐在高位上,啥也不干就完事儿了。”

  这锺嵘的“吐槽信”

  一递上去,明帝看了那叫一个不爽。

  他问太中大夫顾暠:“锺嵘是个啥玩意儿?还想管朕的闲事!你认识他不?”

  顾暠回答说:“锺嵘,他虽然是个小角色,没啥名气,但他说的那些话,或许有点道理。

  那些繁重琐碎的事务,本来都有部门管的。

  如今陛下您全揽过来自己干,结果您自己累得跟孙子似的,臣子们却闲得蛋疼。

  这不就是典型的‘抢厨师的刀,抢工匠的斧’吗?”

  可明帝呢,他听了这些话,愣是装作没听见,直接换了个话题聊别的去了。

  夏天,四月份里头,甲辰那日,北魏那边的广州刺史薛法护,心里那个盘算,觉得跟着北魏混,没啥油水捞,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给南齐递了封跳槽信,打算换个大佬抱抱大腿。

  再瞧瞧北魏那帮小子,真是不让人省心,又跑到司州去搞事情。

  南齐这边,栎城的守将魏僧珉,那可是个狠角色,带着兵马就冲了上去,一顿狂风暴雨般的操作,直接把北魏的军队给打得找不着北。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就到了五月,丙戌那天,北魏在河阴那地界儿,整了个夏至日祭地的方泽。

  孝文帝还特意下了道诏令,说汉、魏、晋那些老祖宗的坟头,百步之内,谁要是敢去动一草一木,那就是犯了天条。

  丁亥日,孝文帝亲自去方泽祭地,那场面,简直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就到了秋天,七月里头,北魏宫里出了件大事儿,皇后冯氏被废了。

  这事儿,得从头捯饬。

  当初文明太后想让自家亲戚都过上好日子,就选了冯熙家俩闺女进宫当妃嫔。

  结果呢,一个没多久就香消玉殒了,另一个倒是挺得孝文帝欢心,可惜身子骨儿不争气,病了就回家当尼姑去了。

  等到文明太后一走,孝文帝又看上了冯熙家小闺女,立马立她为皇后。

  可好景不长,皇后的姐姐病好了,孝文帝心里那个痒痒,又把姐姐接进宫,封了个左昭仪。

  这下可好,皇后慢慢就失宠了。

  左昭仪呢,觉得自己年纪大,进宫又早,根本就不把皇后放在眼里,连妾礼都不行了。

  皇后心里那个憋屈,左昭仪还趁机给她下套儿,最后皇后就被废了。

  皇后这人呢,平时挺有修养的,被废之后就住在瑶光寺里,修身养性,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这皇后,还真是能屈能伸,让人不得不佩服!

  (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