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圜丘祭天
再来说说拓跋英攻打汉中的事儿。
那时候,沮水的氐族人杨馥之,简直就是南齐的忠实粉丝,帮着南齐去打武兴的氐族首领杨集始,还把他给打败了。
南齐一看,这哥们儿太给力了,秋天七月辛卯日那天,直接给他升官,任命他为北秦州刺史,还封了个仇池公的爵位,这待遇,简直让人羡慕到流口水!
到了八月乙巳日,北魏那边也是热闹非凡,选了十五万武勇之士当羽林、虎贲,这简直就是为皇上的安全下了血本!
这皇上,真是舍得花钱保平安!
还有,北魏的金墉宫建成了,洛阳也设立了国子、太学、四门小学,这教育事业,简直就是轰轰烈烈,让人看了都眼红!
孝文帝,也是个爱玩的主儿,游览华林园的时候,看到了曹魏明帝建的景阳山,黄门侍郎郭祚就提议说重修一下。
皇上一听,摇了摇头说:
“魏明帝就是因为奢侈才失了江山,我怎么能学他呢!”
这皇上,就是有远见!
而且,他还是个爱学习的,手里经常拿着书,出门在车上、马鞍上都不忘讲学论道。
他还爱吟诗作文,骑在马上就能口头作诗,作完了还不用改一个字,这才华,简直就是逆天!
太和十年以后,孝文帝更是亲力亲为,各种诏令、策书都自己写。
他还特别喜欢招揽贤才、善士,求才心切得跟饿了好几天似的。
只要是跟他交游接近的,他都不以帝王自居,而是以普通人的情怀对待他们。
像李冲、李彪、高闾、王肃、郭祚、宋弁、刘芳、崔光、邢峦这些人,都因为资质文雅而获得了他的信任,担任了重要职位,变得显贵起来。
他们给朝廷制礼作乐,那场面,简直就是太平盛世,让人看了都心旷神怡!
北魏那会儿,有个叫薛聪的治书侍御史,嘿,他可是薛辩的曾孙,这哥们儿,真不是盖的!
弹劾起人来,管你是哪路神仙,一点都不含糊。
孝文帝有时候想对那被弹劾的人网开一面,薛聪可不买账,非得跟皇上较劲,争出个是非曲直来。
皇上都常说:“朕见到薛聪,心里都得抖三抖,更别说其他人了!”
这样一来,那些皇亲国戚,也都不敢太嚣张了。
薛聪这人,一步一个脚印,最后爬上了直閤将军的宝座,还兼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皇上表面上说看重他的德行才气,其实,是把他当心肝宝贝。
皇宫里的卫士禁兵,全都归他管。
孝文帝在位的时候,他一直都是直閤将军,稳得一批。
每次上朝,文武百官都撤了,薛聪还得留下来陪皇上聊天。
俩人在帷幕后面谈政事,有时候能聊得滔滔不绝,一整天都不带停的。
时政上的利弊得失,薛聪动不动就提点建议,皇上大多都听他的。
不过薛聪这人挺神秘的,外人根本看不出他心里在想啥,真是个深藏不露的高手。
皇上想提拔薛聪,给他更高的地位,但薛聪总是推辞,说啥都不愿意。
皇上也挺懂他的,跟他说:“你这人,内心仁德忠信,天生的高贵,可不是那些公卿大夫能比的,他们那些人爵跟你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到了九月庚午日,北魏皇帝的后妃,还有文武百官,全都浩浩荡荡地搬到洛阳去了。
丙戌日那天,孝文帝到了邺地,多次去相州刺史高闾家串门,夸他治理得好,还赏了他一堆好东西。
高闾呢,一直想回幽州老家做官,皇上就发了诏令,说他虽然到了退休的年龄,但还想衣锦还乡,这是典型的只知进而不知退,得给他降降封号,让他当当平北将军。
不过呢,他是朝中老臣了,得满足他的心愿,所以就让他去当幽州刺史了。
这样既满足了他的请求,又显示了朝廷的恩德,还能劝善存法,真是一举三得!
皇上又让高阳王拓跋雍去当相州刺史,还告诫他说:“当一州之长,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
自己得做个榜样,别人自然就会跟着学;自己要是立身不正了,即使用法令强迫别人也不会遵从。”
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让人听了直呼内行!
哎呀妈呀,己丑那日,南齐那边可是炸了锅了!
南平王萧宝攸,嗖的一下子就变成了邵陵王,蜀郡王萧子文也是换了个马甲,成了西阳王。
还有那个广汉王萧子峻,摇身一变成了衡阳王。
临海王萧昭秀呢,他也不甘落后,戴上了巴陵王的帽子。
永嘉王萧昭粲更是换了个新头衔,成了桂阳王。
这一波王爷们的身份大挪移,简直就是古代版的“身份互换”
大戏!
再说说乙未那天,孝文帝从邺城,那是风尘仆仆地,赶回了洛阳。
到了冬季十月丙辰日,他终于脚踏实地地回到了洛阳城。
壬戌那日,孝文帝可是发话了,他说各州都要好好考核官员的政绩,根据他们干得怎么样,分成三等,然后上报朝廷。
他又补了一句,说徐、兖、光、南青、荆、洛这六个州,得时刻准备着,一旦接到命令,就得立马行动。
到了十一月丁卯日,明帝又发话了,说要把文惠太子修的那个东田给收回来,还把兴光楼给拆了。
己卯那天,明帝更是给太子娶了个美娇娘,是褚澄的女儿,还顺便搞了个大赦,那可是普天同庆!
庚午那日,孝文帝跑到委粟山去了,去那里量了量祭天的圜丘。
己卯那天,他又把一群儒生叫到一起,讨论祭天仪式。
秘书令李彪出了个主意,说古代鲁国人要是有什么事,要向上天祈告,一定先在学宫里拜拜,所以请提前一天在太庙祭告。
孝文帝一听,觉得挺有道理的,就点头同意了。
甲申那天,孝文帝就在圜丘祭天了,还顺便又搞了个大赦,那可是双喜临门!
到了十二月乙未朔日那天,孝文帝在光极堂那是召见了群臣,说要在官员中搞个九品之制了,准备开始大选群臣。
这时候,光禄勋于烈的儿子于登可是跳出来了,他依据旧例请求升官。
于烈一看,哎呀,这可不行,就赶紧给孝文帝上表说:“现在可是圣明之朝,我这个臣子理应廉洁谦让才是。
可是我儿子于登呢,他却拿着旧例要求晋升。
这都是我平时对他管教不严的后果!
所以请求朝廷罢免我的官职吧!”
孝文帝一看于烈这么有觉悟,就赞叹道:“哎呀呀,这是有识之言哪!真没想到于烈能够做到这样!”
于是他就召见于登了,跟他说:“朕,准备在天下广施教化。
因为你父亲有谦逊的美德和正直的品格,所以特别提拔你为太子翊军校尉。”
并且还给于烈加了个散骑常侍的官职,封他为聊城县子。
这一波操作下来,真是让人看得目瞪口呆,感慨万千哪!
孝文帝那是真性情,跟群臣一开口就是金句连连:“咱这国家,有件事儿真是让人头疼。
你们这些大臣,一个个都跟闷葫芦似的,谁好谁坏,谁行谁不行,都不愿意敞亮点说。
我呢,坐在龙椅上,就怕耳朵不够用,听不到你们的真话;你们呢,身为大臣,又怕出力不讨好。
这可不成!
以后我推举个人,你们觉得哪不对劲,直接告诉我,别憋着;要是我眼瞎,没发现啥能人,你们也得给我挖几个出来。
谁能给我挖到宝,重重有赏!
要是知道了不说,嘿嘿,那可就是罪过了!
这话,你们都给我刻心里去!”
丁酉那天,明帝那是大手一挥,下了个命令,说要把晋朝那些老皇帝的陵墓给修修,还加派了人手去看守,生怕有啥闪失。
甲子那日,孝文帝在光极堂那是热闹了,把群臣都叫来,跟发福利似的,给他们发了新衣服新帽子,让他们别再穿那胡里胡哨的衣裳了,得换换口味。
说起来,北魏人以前那是真纯朴,从来不用钱,都是物物交换,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梨。
直到孝文帝上台,才开始铸太和五铢钱,让大伙儿也尝尝用钱的滋味。
到了那年,钱铸得差不多了,孝文帝就下令,让大家无论是公家还是私家,都得用钱来说话了。
北魏那边还玩了个新花样,任命了个光城的蛮人首领田益光,让他当了南司州刺史。
这田益光,那是真有权,他手底下的郡守县令,都是他自己挑的、自己任命的,跟选妃似的。
后来呢,又在新蔡设了个东豫州,还是让田益光当刺史,这家伙,真是走哪儿火哪儿!
再说说氐族的首领杨炅吧,这家伙,走了,去世了,归西了,不再江湖飘了。
到了春季正月丁卯日那天,南齐那边也是不甘寂寞,任命了杨炅的儿子杨崇祖当沙州刺史,还封了个阴平王的头衔,这家伙,子承父业,也是个人物!
孝文帝那是真会玩,又发了个诏令,说:
“咱们北方人管‘土’叫‘拓’,管‘后’叫‘跋’。
咱们魏朝的先祖,那可是黄帝的后代,因为土德而称帝,所以才姓‘拓跋’。
土,那可是黄色里面的老大,也是万物的根本。
所以,咱们得改姓为‘元’。
那些从代京搬过来的功臣老族,他们的姓氏有的重复了,都得给我改了!
改得那叫一个五花八门,拔拔氏改成了长孙氏,达奚氏改成了奚氏,乙旃氏改成了叔孙氏,丘穆陵氏改成了穆氏,步六孤氏改成了陆氏,贺赖氏改成了贺氏,独孤氏改成了刘氏,贺楼氏改成了楼氏……
哎呀妈呀,改得我都数不过来了,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孝文帝,这位爷可是个地地道道的“门第控”!
你瞅瞅那范阳的卢敏、清河的崔宗伯、荥阳的郑羲、太原的王琼,这四大家族,简直就是士大夫圈子里的“F4”,那是相当的受尊敬!
孝文帝呢,眼睛就盯着他们家的闺女,一个个的,那叫一个水灵,全给挑进后宫去了。
还有那个陇西的李冲,也是个狠角色,凭着自己的才学,在朝廷里那是混得如鱼得水,成了个响当当的人物。
他家的亲戚,也都是些有头有脸、有地位的高门大户。
孝文帝呢,也是不含糊,直接把他家的闺女娶回来做了夫人,这眼光,也是独到!
孝文帝还搞了个大动作,下了个诏令,让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宋弁这些大佬去各州溜达溜达,瞅瞅哪些人是士族,哪些人不是,该提拔的提拔,该降级的降级,都得给我弄清楚。
他还说:“咱们代京的人,一开始哪有什么姓族之分,就算是功勋、贤士的后代,也跟那些出身贫寒的人没啥两样。
所以,有些人虽然自己混得风生水起,当上了公卿,但他们的亲戚呢,还是只能在下面干些小官。
像穆、陆、贺、刘、楼、于、嵇、尉这八家,那可是从太祖皇帝那时候起,就都是功勋卓著,位高权重,天下谁不知道!
你跟司州、吏部说一声,别让他们家的亲戚再干那些卑微的官职了,得跟卢、崔、郑、王这四家一样,享享清福,过过好日子!”
除了这些大族,还有其他一些本该列入士族的,孝文帝说等会儿再下令确认。
那些以前就是部落首领的,还有从道武帝皇始年间以来三代官职都在给事以上的,以及爵位上至王公的,都得给他们确定个姓,这可是个大事儿!
如果不是首领,但三代官职在尚书以上或者爵位上至王公的,也得确定个姓,这可不能马虎!
要是首领的后代但官职不显要的,或者本不是首领但官职显要的,那就给他们确定个族,这也是有讲究的。
这些都弄完了,还得好好审核一下,别让那些冒牌货混进来了。
孝文帝就让司空穆亮、尚书陆琇这些大佬去仔细审定一下,务必要做到公平公正合理,这可不能出一点儿差错!
陆琇,那可是陆馛的儿子,也是个有能耐的人,这事儿交给他,那是放心得很!
说,北魏那会儿的规矩,有个门当户对的说法。
比较讲究!
各藩王选妃嫔,那都得是八大姓或者有名望的门第出身,才行!
咸阳王拓跋禧这家伙,不知道是不是脑子瓦特了,竟然娶了个隶户人家的女儿当妃嫔。
孝文帝一听,那叫一个火大,直接把他臭骂了一顿,还下了个诏令,说要给六个弟弟重新物色媳妇。
孝文帝发话了:“以前娶的那些,就降级当小妾吧。
咸阳王元禧,你去娶那个颍川太守陇西人李辅的闺女;河南王元干,你去娶那个中散大夫代郡人穆明乐的女儿;广陵王元羽,你去娶那个骠骑谘议参军荥阳人郑平城的千金;颍川王元雍,你去娶那个中书博士范阳人卢神宝的掌上明珠;始平王元勰,你去娶那个廷尉卿陇西人李冲的宝贝女儿;北海王元详,你去娶那个吏部郎中荥阳人郑懿的闺女。”
得提一句,郑懿是郑羲的儿子,那可是个有名望的大佬!
那时候,赵郡李姓的人多得跟米似的,一个个都能发扬家风,所以世人一说起门第高贵,首先就得提卢、崔、郑、王、李这五大家族。
还有,众人都说薛氏是河东的望族。
孝文帝一听就不高兴了,说:
“薛氏是蜀人,怎么能算是一郡的大姓呢!”
这时候,直閤薛宗起正好执戟站在殿下,他一听这话就不乐意了,直接站出来对孝文帝说:
“我祖先在汉代末期就到蜀地当官了,两代之后又回到河东,现在已经六代都在这儿扎根了,怎么能还算蜀人呢?
我斗胆问一句,陛下您是黄帝的后代,还受封了北方,那岂能说是胡人呢!
现在要是不认我们为郡中大姓,那我们还有啥脸面活下去!”
说完,就把手里的戟给摔碎了,那叫一个霸气!
孝文帝一看这架势,也就没再为难他,缓缓地说道:
“那行,朕就是甲,你就是乙吧?”
于是,就同意把薛姓列为郡中大姓了。
最后,孝文帝还跟薛宗起开了个玩笑,说:
“你,不是‘宗起’,而应该是‘起宗’才对!”
这事儿,也就这么愉快地翻篇了。
(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