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通鉴:金生水源远流长

第261章 朱晖有个性

  章帝那时候,给班超赏了个将兵长史的帽子,徐干呢,捞了个军司马的职位。

  皇帝还特地指派卫候李邑,去送乌孙的使者回家。

  可这李邑啊,一脚跨到于阗,就碰见龟兹在跟疏勒干架。

  他一看,哎呦喂,这地儿太乱了,咱可不敢再往前凑合了。

  于是他就写报告给皇上,说西域那旮旯儿,咱们搞不定啊,还捎带着把班超给贬了一顿。

  说班超这哥们儿,“搂着老婆孩子,在外国过小日子,哪儿还记得咱大中原啊。”

  班超听到这风声,叹了口气:“我虽然比不上曾参那大贤人,但也不能老让人这么贬啊,皇上该不会对我起疑心了吧。”

  于是乎,他就把老婆孩子打发回中原了。

  章帝心里跟明镜儿似的,知道班超是个啥人,就劈头盖脸地训了李邑一顿:“你说班超搂着老婆孩子享福,那还有一千多想着家乡的汉军弟兄们呢,他们咋都乐意跟着班超混呢?”

  皇帝就下令,让李邑去找班超报到,听班超使唤。

  还特地给班超传了道旨意:“你看李邑在西域要是干得不错,就留他当个帮手呗。”

  可班超这哥们儿,一转身就让李邑送乌孙的质子回京城了。

  徐干看得一头雾水啊,就问班超:“这李邑之前把你贬得跟啥似的,想砸咱们在西域的场子,你咋不按皇上的意思留他,换个别人去送质子呢?”

  班超咧嘴一笑:“你这话问得就太low了。正因为李邑说我坏话,我才让他滚蛋呢。咱心里有底,怕啥风言风语!为了自个儿痛快留他,那可不是咱忠臣的做派。”

  再说说啊,章帝把会稽那儿的郑弘提拔成大司农了。

  以前呐,交趾那七个郡,给京城进贡,都得从东冶过海,那海上风浪大得哟,船经常翻,人货都倒霉。

  郑弘就写报告建议,咱们开条山路,从零陵、桂阳那边走。

  这么一来,交趾到中原就方便多了,这条路后来就成了热门路线。

  郑弘干了两年,给国家省了不少银子。

  那时候全国大旱,边疆也乱糟糟的,老百姓吃饭都成问题,但国库里存货还挺多。

  郑弘又写报告,建议减免一些地方的贡品,减轻点徭役,让老百姓喘口气儿。

  章帝听了,觉得这主意挺靠谱,就照办了。

  咱们再聊聊元和元年那些事儿。

  甲申年,公元84年,春天闰正月十五,济阴悼王刘长一命呜呼了。

  到了夏天四月二十四,皇帝把东平国的一块地儿划拉出来,封给前东平王刘苍的儿子刘尚,叫他任城王。

  六月初七,沛献王刘辅也蹬腿儿了。

  哎,岁月这把杀猪刀啊,真是谁也躲不过啊!

  有不少大臣上书给皇上,大意就是:“各地推举人才啊,都不看功劳,就随便选,结果呢,官员们越来越懒,办事儿效率也一天不如一天,这都得怪那些州郡官府。”

  章帝一听,得,这哪儿行啊,赶紧让公卿大臣们,讨论讨论这事儿。

  大鸿胪韦彪,这哥们儿也挺实在的,上书跟皇上说:

  “皇上啊,您选拔贤才可是大事儿,那贤才呢,先得是个孝子。

  您要想找忠臣,就得去孝子家找。

  人才么,才干和品行,很少能两全其美的。

  就像那孟公绰,给晋国赵家、魏家当家臣挺得劲儿,但让他去滕、薛两国当大夫,那可就不行了。

  忠孝的人啊,心地都好;那些精明能干的官吏呢,性格都比较冷淡。

  选人才,首先得看他的才干和品行,不能只盯着他的资历。

  关键啊,还是得选对二千担官,这二千担官要是选得贤能,那他推荐的人肯定也差不离儿。”

  他还说:“皇上啊,朝廷的大事儿都掌握在尚书手里,选尚书这事儿,那能不慎重么?

  可近年来,尚书大多都是从郎官升上来的,他们虽然懂法条,会说话,但那就像小聪明,真遇到大事儿,可能就抓瞎了。

  就像那虎圈啬夫,回答文帝的问题挺快的,但张释之就觉得,这不能说明他就能被提拔。

  还有那绛侯周勃,虽然说话不咋地,但人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啊。

  皇上,您得吸取历史的教训,三思而后行啊。”

  章帝听了,觉得这韦彪说得挺在理的,就全盘接受了他的意见。

  这韦彪啊,还是韦贤的玄孙呢,家族传统就是出能人。

  转眼到了秋季,七月二十三日,章帝下诏说:

  “咱大汉的法律可是规定了的,拷问犯人只能用杖击、鞭打、罚站这几种方式。

  《令丙》里还明确规定了刑棍的长短。

  但自从之前那大狱事件后,审案拷问的方式,都变得残酷无比,像什么铁钳锁颈,锥刺肌肤之类的,想想都让人觉得心惊胆战。

  以后啊,审案子,得等到秋冬两季,还得明确禁止那些残酷的审讯方式。”

  八月十一日,太尉邓彪被免了官,大司农郑弘被提拔为太尉。

  到了八月二十日,章帝又下诏改年号。

  之后不久,章帝还去了南方巡视,下诏说:

  “我沿途经过的州、县,你们可别提前准备什么东西啊。

  司空自己带工人修桥梁就行了。

  要是有谁派使者来迎接我,或者打探我行踪的,那可得向你们太守问罪哦。”

  这章帝啊,真是个明君,时时刻刻都想着怎么让国家更安定、更繁荣。

  九月十八那天,章帝心血来潮跑去了章陵溜达。

  然后啊,十月初七他又撒丫子跑到了江陵!

  在回家的路上,他也没闲着,顺道还去了一趟宛城,就跟咱们逛街顺便去趟菜市场一样。

  在宛城那儿,章帝碰到了一个老乡,叫朱晖的,这哥们儿以前还是个临淮太守呢。

  章帝一看,哎呦喂,这不是咱们小时候,隔壁那谁家的谁谁吗?

  现在混得可以啊!于是大手一挥,直接给这朱晖封了个尚书仆射,这升职速度,真是沾了邻居的光!

  话说这朱晖啊,在临淮当太守那阵子,可是做了不少让老百姓竖大拇指的好事。

  大家都夸他:“刚强自专,南阳朱季,官怕其威,民怀其惠。”

  啥意思呢?

  就是说这朱晖啊,又威严又仁慈,官员们见了他都得绕道走,但老百姓都念他的好。

  可惜啊,这哥们儿一时疏忽犯了法,被炒了鱿鱼,只能在家里抠脚。

  章帝一看,这人才不能浪费啊,于是就把他挖了出来。

  然后呢,到了十一月初七,章帝回到了京城皇宫。

  这时候啊,尚书张林给皇上递了个小纸条,说国家钱包有点紧,咱们得想想办法。

  他提议啊,让官府自己煮盐来卖,再恢复武帝那时候的均输法,就是政府利用各地的土特产,来做个小买卖,赚点外快。

  可这朱晖一听就不乐意了,他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坚决反对这个提议。

  他说:“这均输法一搞,官员和商贩还有啥区别?

  咱们不能抢人家小商贩的饭碗啊!

  再说啊,把卖盐的利润都归了官府,那些盐民可就要喝西北风了,他们能不跟你急眼吗?

  这可不是圣明君王该干的事儿!”

  章帝一听这话啊,立马就炸了毛了,把尚书台的官员们都怼了一顿。

  朱晖他们一看情况不对头啊,全都自己往监狱里钻,等着挨罚。

  过了三天呢,章帝气儿也消了差不多了,就下诏把他们都给放了出来。

  他还说呢:“我就喜欢听不同的声音嘛,这老先生,其实说得也挺有道理的,就是我那时候脾气太冲了点儿。你们干嘛要自己往牢房里蹲呢!”

  这朱晖啊,也是个有脾气的老顽固,他一听这话,就自称病得快不行了,不肯再在奏折上,签字画押了。

  那些尚书令以下的小官们,一看这都啥跟啥啊,吓得瑟瑟发抖。

  他们跟朱晖说:“老哥,你现在正是风口浪尖上呢,怎么能说病就病了呢,这祸闯得可不小啊!”

  朱晖却翻了个白眼说:“我都快八十的人了,受了皇上的恩典,才能掺和到这尚书的工作里来。

  我应该用生命来报答皇上才对。

  但如果我知道这事儿不对劲儿,还顺着皇上的意思去办,那我就太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了!

  现在我啊,就装聋作哑,等着皇上发话呢。”

  说完这话,他就闭嘴不再搭理人了。

  那些尚书们,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于是就一起写了个告状信,给皇上弹劾朱晖。

  可这时候,章帝的怒气早就烟消云散了,于是就把这事儿给搁置了。

  又过了几天,章帝还特意下诏,让值班的郎官,去慰问一下朱晖老先生,并且派了个御医,去给他瞧瞧病,还送了些好吃的过去。

  这朱晖啊,这才勉强爬起来谢了个恩。

  章帝又大方地赏了他十万钱、一百匹布,还有十套新衣服呢!

  这朱晖真是有个性。

  话说啊,有两个书呆子,一个来自鲁国的孔僖,还有一个涿郡的崔同,两人一起在太学里念书。

  某天呢,这俩货闲聊,扯到了孝武皇帝身上。

  他们觉得啊,孝武皇帝刚登基那阵子,干得那是相当漂亮,大家都说他比文、景二帝还要牛气冲天!

  可后来呢,这货就开始飘了,把之前的好政策,全都丢到了九霄云外。

  就这么一唠,隔壁的梁郁耳朵尖,全给听见了。

  这家伙,立马就告了他们一状,说崔和孔僖这俩货诽谤先帝,还嘲讽当今圣上。

  这事儿一下子就闹到了官府。

  崔同学倒是挺乖,屁颠屁颠地去见官了。

  孔僖呢,这哥们儿不甘示弱,直接给皇上写了个奏折自辩。

  孔僖在奏折里说啊,诽谤这事儿,那得是无中生有,瞎掰一通才叫诽谤。

  孝武皇帝那点儿好事儿坏事儿,史书上都写着呢,一清二楚的。

  他们俩说的,都是史书上的大实话,哪儿能算诽谤呢?

  皇帝干的那些事儿,天下人都心知肚明,有啥好遮遮掩掩的?

  他还说,现在的皇上您啊,从登基到现在,政治、礼数方面都没啥大毛病,还越来越受百姓爱戴,这都是摆在明面上的事儿。

  他们俩,哪儿有胆子,嘲讽您呢?

  要是他们说得对,皇上您就该改改;要是说得不对,您就大人有大量,别跟他们一般见识。

  干啥非得跟他们过不去呢?

  孔僖又唠叨了,皇上您啊,不多想想国家大事儿,老是盯着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忌讳个啥劲儿啊?

  这样真的好吗?

  他们俩要是被砍了头,那也就算了,但天下人会怎么想呢?

  以后谁还敢吐露真言?

  想当年齐桓公那哥们儿,都敢把前任国君的错儿,拎出来说事儿,跟大臣们一起想办法解决,所以大臣们都服他。

  现在,皇上您为了掩盖孝武皇帝的那点儿破事儿,这跟齐桓公比起来,是不是有点儿那个啥啊?

  他最后还嘀咕了,他怕官府一下子就给他们俩定了罪,他连个自辩的机会都没有。

  那以后写历史的人,得怎么看皇上您呢?

  您的子子孙孙,能帮您洗白吗?

  他现在就蹲皇宫门口等着,看皇上您咋发落。

  奏折一递上去啊,章帝这哥们儿也是爽快人,立马就下令别追究了。

  还让孔僖当了个兰台令史的小官儿。

  这事儿就这么翻篇儿了,但也给我们留下个启示:

  说真话啊,有时候也是需要点儿勇气的;但皇上呢,也得有听真话的胸怀才行啊!不然这天下可就真乱了套了!

  话说啊,有那么一天,十二月初一,章帝老爷子下了一道诏书,诏书上说:

  “以前那些因为嘴巴子能说会道,但说了些乱七八糟的话,害得他们爹妈、丈母娘、老婆家的人,都不能当官的小伙伴们,现在给你们松松绑,解禁啦!但是啊,你们还是不能进宫当值宿警卫,别想占皇帝老爷子的便宜。”

  哈哈,这可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啊!

  说,庐江的毛义和东平的郑均这两位,他们在乡里可是大名鼎鼎的好人啊,都是仁义之士。

  南阳的张奉这个小伙子,特别崇拜毛义,就特意跑去找毛义聊天。

  两人刚一坐下,官府的文件就飞奔而来,说是让毛义去当个安阳县令。

  毛义拿着文件就往里屋跑,那脸上的笑容啊,简直比春天的花朵还要灿烂。

  张奉看在眼里,心里有点儿鄙视,觉得毛义这个人太功利了,于是就告辞走人。

  可是呢,后来毛义的母亲去世了,朝廷想让毛义出来继续当官,可他却一一拒绝了。

  这时候张奉才恍然大悟:“哎呀妈呀,看来是我小看毛义了。他当时的笑容,原来是为了让老母亲高兴,才接受的官职啊。”

  真是个孝顺儿子!

  再来说说郑均这个人,他哥哥在县里当官,手可是有点儿不干净,收了不少红包。

  郑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去劝他哥哥,可他哥哥就是不听啊。

  于是一气之下,郑均就离家出走了,跑到别人家当佣人去了。

  过了一年多,他带着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帛回家,一把塞给他哥哥,说:

  “钱用完了可以再赚,但做官犯了贪污罪,那你可就完了,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

  他哥哥听了这话,心里那个震撼啊,从此就洗心革面,做了个清官。

  后来郑均也一路高升,做了尚书,退休后回了老家,过上了安稳日子。

  章帝老爷子为了表彰毛义、郑均这两个人,还大方地赏了他们每人一千斛谷子。

  每年八月,地方官都得去看望他们,问候一声,还送些羊和酒,真是风光无限啊!

  另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