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通鉴:金生水源远流长

第401章 明帝立遗嘱

  说,吴主这老大哥呢,把官府和州郡的文书工作,一股脑儿交给了中书郎吕壹这哥们儿。

  结果呢,吕壹就开始得瑟了,拿着法律条文摆谱儿,搞事儿,排挤陷害无辜群众,甚至连朝廷里的大佬们都敢怼,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儿,都得跟吴主汇报。

  太子孙登这小伙子看不下去了,好几次提醒吴主,可吴主就是不听啊,那些大臣们也都怂了,看到吕壹都绕道走。

  有一次啊,吕壹这货诬告前江夏太守刁嘉,说他背后吐槽朝政。

  吴主一听就毛了,立马把刁嘉抓起来审问。

  那时候的群众啊,都怕吕壹,纷纷表示听过刁嘉吐槽朝廷。

  就只有侍中是仪这哥们儿硬气,说没听过,结果呢,被吴主追问了好几天,诏书也越来越吓人,大家都为他捏了把汗。

  是仪就说了:

  “我现在小命都悬在刀尖儿上了,哪儿还敢替刁嘉打掩护啊,我不想被灭族,更不想做不忠的孤魂野鬼!

  但你要我说听过这事儿,那也得有个来龙去脉吧。”

  是仪就实话实说,不改口供,最后吴主放了他一马,刁嘉也逃过一劫。

  上大将军陆逊和太常潘浚这俩人啊,特别担心吕壹,会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每次一聊到这个,就泪流满面。

  吕壹还举报丞相顾雍有过失,吴主大怒,立马去找顾雍算账。

  黄门侍郎谢厷在旁边就逗吕壹:“顾公这事儿咋整啊?”

  吕壹说:“没啥大不了的。”

  谢厷又问:“那要是顾公下课了,谁接班儿啊?”

  吕壹没说话。

  谢厷就调侃:“怕不是潘浚来接吧?”

  吕壹憋了好久才说:“你说的可能吧。”

  谢厷继续逗他:“潘浚可是恨你恨得牙痒痒,就是没机会发飙。要是他接了顾公的班儿,明天可能就找你麻烦了!”

  吕壹一听,吓得脸都绿了,赶紧把顾雍的事儿给摆平了。

  后来呢,潘浚想去朝廷,亲自到建业,打算好好喷一喷吴主。

  可到了之后,听说太子孙登,已经多次揭发吕壹,但吴主就是不听。

  于是,潘浚就摆了个酒席,请文武百官,想在酒桌上搞定吕壹,然后自己去蹲大牢,也算是为国除了一害。

  可吕壹这哥们儿消息真灵通啊,假装生病没去。

  再后来呢,西陵督步骘上书说:

  “顾雍、陆逊、潘浚这三个人啊,都是一心为国的好同志,连吃饭睡觉都想着,怎么让国家更牛逼,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他们可都是君王的小棉袄啊。

  应该重用他们,别让其他官员去捣乱他们的工作,也别去考核他们的政绩。

  他们就算有啥疏忽的,也肯定不是故意欺骗君王的!”

  这事儿啊,就这么过去了,但吕壹的骚操作啊,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左将军朱据的手下,本来要领三万缗钱,结果这钱,被一个叫王遂的工匠,给忽悠走了。

  然后啊,吕壹这哥们儿就开始搞事情,怀疑是朱据自己把钱黑了,把朱据的一个小弟抓来拷问,结果直接给问死了。

  朱据看着这小弟,死得冤枉啊,就给他整了个豪华的葬礼。

  可吕壹这小人还不罢休,又去告状,说朱据的小弟帮他掩盖真相,所以才搞这么大场面。

  吴主一听就火了,质问朱据,朱据真是有理说不清,只好卷铺盖走人,坐等定罪。

  过了几天,典军吏刘助揭秘了真相,说钱其实是王遂这货领走的。

  吴主一听,瞬间懵逼,说:

  “哎哟,朱据这么大的官都被冤枉,那些小喽啰和老百姓可咋整啊!”

  于是,吴主开始收拾吕壹,顺便赏了刘助一百万钱,算是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后来呢,丞相顾雍去审案子,吕壹作为阶下囚来见他。

  顾雍这老哥,心平气和地问他,有啥想说的,临走时还问:

  “你还有啥遗言不?”

  吕壹跪在地上,磕头磕得啪啪响,啥也憋不出来。

  当时有个尚书郎怀叙,直接开喷吕壹,顾雍还说他:

  “咱们有法律程序,别激动哈!”

  最后,有人提议把吕壹咔嚓了,甚至有人说,要用火烧、车裂来伺候他。

  吴主就去问阚泽的意见,阚泽说:

  “现在这么好的时代,咱们还是别太残忍了吧。”

  吴主一听,觉得在理,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吕壹这事儿算是翻篇了,吴主又派袁礼去向大将们道歉,顺便问问他们对时局的看法。

  袁礼回来后,吴主又发诏书diss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人,说:

  “袁礼告诉我,他去找你们聊时局,你们都说自己不懂民政,推给陆逊、潘浚。

  陆逊、潘浚看到袁礼,眼泪汪汪的,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

  我听了心里真不是滋味儿!

  这天下谁能无过呢?

  只有圣人和聪明人才能自省。

  普通人哪能事事都做得完美!

  我自认为,跟你们从年轻到老,都共事一场,现在头发都白了,咱们之间,应该是可以掏心窝子的。

  可你们这次怎么就这么袖手旁观呢!

  咱们可是一条船上的,得同舟共济才行啊!

  古代齐桓公有善行,管仲就夸他;有过失,管仲就直说。

  我现在自知没齐桓公那么牛,可你们也不肯直说,还躲躲闪闪的。这点上看,我比齐桓公还好啊!

  你们跟管仲比又如何呢?”

  再说说北边魏国的事儿吧。

  冬天十一月壬午那天,魏任司空卫臻升官了,成了司徒司隶校尉,崔林也当上了司空,真是双喜临门啊!

  到了十二月,汉国的蒋琬出兵,屯守在汉中,似乎要有大动作了。

  乙丑日那天,魏明帝生病了,不知道是不是被这事儿给吓的。

  辛巳日,魏国又立了郭夫人为皇后,真是喜事连连啊!

  哎呀,这天下大势,真是变化无常啊!

  话说太祖,还在魏公时期,就特别看重两个人,一个是赞令刘放,还有个参军事孙资,把他们都安排成了秘书郎。

  等到文帝一上台,直接把这秘书改称中书,刘放就被提拔成了中书监,孙资也摇身一变成了中书令,从此这俩人,就开始掌管国家的大秘密了。

  后来明帝继位,对这两个人更是宠得不得了,特别信得过他们,不仅给他们加官进爵,成了侍中、光禄大夫,还分别封了方城侯、中都侯。

  那时候的明帝啊,啥都喜欢自己动手,处理日常政务不在话下,还老带兵出征,把大权都交给了这两个人。

  每次国家有啥大事儿,朝臣们聚在一起开会的时候,经常是这两个人来拍板儿,说了算。

  可这事儿呢,中护军蒋济看不下去了,他就给明帝写了个“小作文”说:

  “大臣权力太大,可不是啥好事儿,身边的人太亲近,陛下您的耳目也可能被蒙住。

  历史上这种翻车的例子可不少啊!

  以前大臣掌权,内外都闹得鸡飞狗跳;陛下您这么聪明,啥事儿都自己上手,国家才稳定下来。

  不是大臣们不忠心,而是权力下放后,人们对君王就会开始怠慢,这都是人之常情。

  陛下,您对大臣们已经挺了解的了,但别忘了身边人的小心思啊。

  他们不一定比大臣更忠心、更有脑子,但讨好陛下,说甜言蜜语,可是他们的看家本领。

  现在外面的人都议论纷纷,一提到‘中书’就撇嘴。

  虽然他们表面上毕恭毕敬,不敢乱交朋友,但光是‘中书’这个名头,就足以忽悠人了。

  更别说,他们还管着国家大事,整天围着陛下转。

  要是趁您打个盹儿的时候,他们偷偷做了决定,把权力都揽到自己手里,那大臣们看到他们能左右国家大事,肯定也得去抱大腿。

  这样一来,拉帮结派,互相踩踏的事儿就多了,谁好谁坏,赏谁罚谁都乱了套。

  老实人可能被欺负,而那些会拍马屁的,却能吃得开。

  他们看到机会就钻,看到苗头就动。

  陛下您信任他们,可能就不再提防了。

  这些事儿,陛下您得早点儿醒悟,多长个心眼儿。

  到时候,这些身边人的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

  有的人担心,朝中的大臣们怕说错话,得罪了这些红人,所以不敢跟您说实话。

  我觉得吧,陛下您只要冷静下来,多听听大家的吐槽,全面瞅瞅,要是有啥不对劲儿,行不通的事儿,就赶紧改。

  这样一来,您不仅能跟古代的黄帝、唐尧比比谁更牛,还能继承武帝、文帝的光荣传统。

  这可不是,仅仅不让身边人摆布您,那么简单!

  当然了,君王也不可能一个人全包办,总得找人帮忙。

  但要是把事儿都交给一个人,除非他有周公旦那么忠心,管仲那么公正,否则肯定会有争权夺利,祸害朝廷的事儿发生。

  现在这个时代,虽然牛逼哄哄的人才不多,但一个州里总能找出几个有德行的,一个官职里总能发现几个有脑子的。

  他们忠心耿耿、各尽其责,还是可以用的。

  咱们可不能让这个本来挺好的朝代,被几个坏蛋给搞臭了名声啊!”

  可惜啊,明帝没当回事儿。

  明帝这老铁,最近身体有点垮,躺床上开始琢磨自己的“后事”了。

  他想啊,得找几个靠谱的小伙伴,来帮忙管理国家,于是呢,他就拉来了武帝的娃,也就是咱们的燕王曹宇,提拔他当大将军,再顺手把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这几位也拉入伙。

  哦对了,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呢,是曹休的儿子。

  明帝小时候跟曹宇玩得可嗨了,所以啊,特别信任他,把自己的“身后事”都交给他了。

  可是呢,这刘放、孙资俩人,长期占据国家大权的要职,夏侯献和曹肇早就看他们不爽了。

  有一天,俩人瞅着殿里的一棵鸡栖树,就唠嗑起来:

  “这俩老油条也占坑太久了吧,看他们能得瑟到几时!”

  刘放、孙资耳朵挺尖,一听这话,心里那个慌啊,怕以后被穿小鞋,于是开始想办法,挖坑给人跳了。

  燕王曹宇这哥们儿挺实诚,一脸诚恳地推辞了明帝的重任。

  明帝就让刘放、孙资进卧室,问他们:

  “燕王这是咋啦?”

  刘放、孙资就添油加醋地说:

  “燕王他觉得自己挑不起这大梁,所以才怂了。”

  明帝又问:“那谁上啊?”

  当时曹爽刚好在旁边,这俩人就趁机把曹爽往前一推,还说:“得把司马懿也叫回来撑场子。”

  明帝就瞅着曹爽问:“你行不?”

  曹爽一听,汗都下来了,紧张得舌头都打结了。

  刘放就偷偷地踩了他一脚,小声提醒他:“快说以死奉社稷!”

  明帝听了他们的建议,本来想用曹爽和司马懿,但后来又纠结了,下令暂停了之前的任命。

  可刘放、孙资这俩人不甘心啊,又去给明帝洗脑,最后明帝还是被他们忽悠了。

  刘放说:“最好还是你亲笔写个诏书吧。”

  明帝说:“我累得手都抽筋了。”

  刘放就蹦上床,握着明帝的手,勉强写了诏书,然后拿着诏书就出门了,扯着嗓子喊:“诏书到,燕王曹宇等人下岗了,别再宫里瞎晃了。”

  曹宇他们一听,眼泪汪汪地就撤了。

  甲申那天,曹爽被提拔为大将军,但明帝觉得他能力欠点火候,又把孙礼找来当大将军助理,给曹爽搭把手。

  这时候,司马懿还在汲县逍遥呢,明帝就派人,带着手诏,去拎他回来。

  一开始,燕王给明帝出主意,说关中这地儿很重要,得让司马懿抄小路从轵关回长安。

  可司马懿收到两封诏书,内容还自相矛盾,就觉得京师可能出幺蛾子了,于是火速赶回京师。

  话说回来,己未那年,就是公元239年了。

  春天正月的时候,司马懿回到京师,去见明帝。

  明帝握着他的手说:

  “后事就交给你了,你得和曹爽一起带我儿子啊。

  死亡这事儿,挡也挡不住,我撑着不死就是为了等你。

  现在见到你了,我也没啥好牵挂的了!”

  然后就把齐王曹芳、秦王曹询叫来见司马懿,还特地指着齐王曹芳说:

  “就是他了,你看准了,别搞错了!”

  又让曹芳去搂司马懿的脖子。

  司马懿磕头流泪。

  当天,就封了曹芳当皇太子。

  没过多久,明帝就驾鹤西去了。

  说起这明帝啊,他可真是个有深度、有魄力、聪明绝顶的人。

  他做事儿挺随性,但眼光毒辣,能看出官员的斤两,不喜欢搞虚的。

  每次出征或者做重大决定,那些谋臣将相,都特别服他的远见。

  他记忆力也是杠杠的,就算是小官儿,只要瞄一眼档案,就能把他们的性格、事迹和家庭情况,背得滚瓜烂熟。

  孙盛这老铁说:

  听老一辈的人讲,魏明帝长得那叫一个帅,站起来头发都能拖到地上。

  虽然说话有点结巴,不太爱讲话,但性格特别稳、特别有魄力、特别能决断。

  当初,那些大臣们奉遗诏,辅佐朝政,明帝都把他们打发去镇守地方了,自己亲自操持朝政。

  他对大臣们特别照顾、有肚量、直来直去,就算大臣当面怼他,他也不会发火砍人。

  这君主的度量啊,真不是吹的!

  可惜啊,他就是没想到要树立形象,留下传世佳话,也没巩固曹氏宗室的基础。

  结果呢,大权被人抢走,国家都没人守护了,真是哭都哭不出来啊!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