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尼姑经常往宫里跑
裴子野这老哥,也历史评论家,到这里,可是有话要吐槽了,他说:
“选官这事儿,真是让人头疼得要命,古时候的圣王都说过,这是个老大难问题,可不是一两天能搞定的事儿。
你想想,周朝那时候,从小就得进学校培养人才,先让乡里乡亲给你评评分,再报告给六官审核,最后才能推荐给朝廷。
到了汉朝呢,各个州郡都得囤点儿人才,五府长官直接任命他们为小弟,三公还得考察他们干得咋样,最后得由尚书台跟皇上汇报。
那时候,想选个人才,得经过一大堆人的考核,所以选出来的人都是靠谱的,很少看走眼。
可是,到了魏朝、晋朝,这套制度就乱了套了,结果搞得一团糟。
有些人,看着老实巴交的,其实心里坏得很,一肚子坏水,心里弯弯绕绕的,跟迷宫似的。
你听他说话,看他干活,都得留个心眼儿。
现在更别提了,成千上万的官员,有的就见过一次面,上百名小弟的任命,全由一个部门说了算。
这下可好了,大家都削尖了脑袋想当官,拦都拦不住。
为了当官,人们都去追求钱财,还得巴结上司,瞧不起下属,廉洁知耻的风气、谨慎宽厚的品德全都没了。
官员们一个比一个坏,朝政也乱成一团,想管都管不了。
就算把龙叫来当发言人,让舜来管理国家,想把官员们的好坏,都分清楚,明明白白,也难,更别说后世那些负责选官的人了!
孝武帝倒是想了个辙,把选官的权力一分为二,可这样就能恢复到周朝、汉朝那时候的好政策吗?
改个名字就以为是新政策了,这不就是换汤不换药吗,反而显得更没水平了!”
老先生说的对。可是有好就有坏,要顺其自然呀!
话说,丙申日那天,北魏老大拓跋濬心血来潮,跑到松山去打猎了。
过了几天,庚午日,他又溜达去了河西。
南彭城那边儿,有个平民叫高阇,还有个和尚叫昙标,这俩货,就会胡说八道,蛊惑人心,还跟殿中将军苗允等人,一起密谋造反,想把高阇扶上皇位。
结果呢,事儿还没干呢就露馅儿了,甲辰日那天,他们全都怂了认罪被杀,一下子砍了好几十人呢。
于是,朝廷就赶紧下命令,减少和尚的数量,还颁布了各种禁令,说要好好管管。
除了那些能守住清规戒律、真心修行的和尚之外,其余的都得还俗。
可是,那时候有很多尼姑,经常往宫里跑,这项制度最后还是没能实施下去。
说,中书令王僧达。
这王僧达呀,打小儿就聪明绝顶,写文章也是溜溜的,可惜呀,就是性格,太放荡不羁,总是天马行空的。
孝武帝刘骏一上位,就提拔他做了仆射,地位还压在颜竣、刘延孙这两位大佬头上呢。
王僧达这人,自视甚高,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家世牛气冲天,谁都比不上。
他琢磨着,不出一两年,宰相的位子,肯定是他的囊中之物了。
可没过多久,他被调到护军将军的位置上,这心里就有点儿不是滋味儿了。
于是乎,他就多次上书要求外调,可能是觉得在京城里,太憋屈了吧。
但这皇上可就不乐意了,心想:你这人咋这么不识好歹呢?
于是呀,就慢慢地贬他的官,五年内降了七次职,还被人弹劾了。
王僧达是又羞又怒,他写的奏章里,言辞犀利得跟刀片儿似的,时而褒扬,时而贬低,还老爱吐槽朝政。
皇上的怒气,也是越攒越多,就差没直接炸毛了。
有一天呐,路太后的哥哥的儿子,去拜访王僧达,结果这小伙子不懂事儿,直接往王僧达的榻上一坐。
王僧达一瞅,火冒三丈,直接命人把榻给抬出去扔了。
路太后一听这事儿,气得跳脚,非要皇上,把王僧达给宰了不可。
正好那时候高阇反叛,皇上就顺势给王僧达扣了个同谋的帽子。
八月丙戌日那天,王僧达被抓起来交给了廷尉,最后皇上赐了他一杯毒酒。
哎,可怜这王僧达,空有一身才华,却因为性格太过放荡不羁,而落了这么个下场。
沈约这哥们儿就评论说了,君子和小人呐,其实就是对同类人的不同叫法。
你走正道儿,那就是君子;反之呢,那就是小人了。
所以,像齐太公那样,在屠户渔夫之间被提拔为周朝太师,傅说放下砌墙的工具,去当殷商的宰相,这都是因为,他们虽然出身寒酸,但才智过人。
咱们选官儿,就应该只看才能,不看身份才对。
在两汉时期呢,这个道理还没变味儿,就像胡广他家几代人,都是种地的,最后却能做到三公宰相的位置;黄宪是个兽医的儿子,但在京城里也是名声在外。
那时候,可不像现在这样,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来对待哦。
可是呀,到了魏武帝,设立九品官人法之后呢,事情就变味儿了。
这个法儿,本来是用来评价人才好坏的,并不是用来评定,家世高低的;但那些中正官们,都是一群平庸之辈,随波逐流、拍马屁的,所以,最后就导致了世家大族,凭借家族背景,骑在众人头上了。
这样下去呢,周朝汉朝,那种用聪明人领导傻子的好方法,就被抛弃了;而魏晋以后呢,就变成了用高贵身份的人,去使唤卑贱身份的人了,士族和庶族之间也划清了界限,等级制度一目了然了。
裴子野这老铁评论说,古时候那些讲道德、有仁义的大佬们,真是让人竖大拇指!
就算是路边摆摊儿的小贩,心里也跟明镜儿似的,知道该选谁。
你说你要是个不靠谱的,就算你出身名门望族,那谁敢选你?
那些听起来牛逼哄哄的公卿子孙,说到底,跟咱们普通老百姓,也没啥大区别。
虽然士族和庶族,是有那么点儿区别,但你说这世界上,哪儿来的什么华丽和朴素的明确界限?
不过从晋朝开始呢,这风气就慢慢儿地变了。
那些出身草野荒泽的读书人,本来还有机会,在官场上露两手,可到了晋朝末年,大家都盯着你的出身门第看了。
从那时候儿起,三公的儿子们,都能用鼻子瞧九卿人家,朝中大臣的后代们呢,更是看不起地方官吏的宗族。
这些人,一个个都嚣张得不行,为了点儿芝麻绿豆的利益,就能吵个没完没了。
他们,就只看重你的出身,什么贤德才能,全都被他们扔到九霄云外去了。
像谢灵运、王僧达,这种有才华,却轻狂浮躁的人儿,你说他们要是生在寒门之家,那肯定得落魄得不行,甚至还可能家破人亡。
何况他们还有家族势力罩着呢,招惹灾祸,那也是自找的,活该!
九月乙已日那天,北魏的皇上拓跋濬,回到了平城。
丙寅日呢,北魏就搞了个大赦天下,跟过年似的。
转眼到了冬天十月甲戌日,北魏皇上往北巡视去了,想着去征讨柔然。
结果走到阴山的时候,哎呦,下雪了。
这皇上就想打退堂鼓了,可太尉尉眷说:
“咱们现在大军都出动了,就是要吓唬吓唬北狄。
这离都城还不算远呢,皇上您就想回去啦?
那敌人肯定会怀疑咱们国内有灾祸啥的。
将士们虽然觉得冷点儿,但这脚步可不能停!”
北魏皇上听了,觉得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到了辛卯日,北魏大军就驻扎在了车仑山,跟安营扎寨似的。
另一边儿呢,刘宋的积射将军殷孝祖,在清水东岸修了两座城池。
北魏的镇西将军封敕文,就跑去攻打,结果被清口的守将振威将军傅乾爱,给击退了。
这殷孝祖,可是殷羡的曾孙哦,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
皇上呢,就派了虎贲主庞孟虬去救清口,青、冀二州的刺史颜师伯也派了中兵参军苟思达去帮忙,在沙沟把北魏军给打败了。
这颜师伯,是颜竣的族兄,也是个厉害角色。
皇上还不放心呢,又派了司空参军卜天生带兵,去跟傅乾爱和中兵参军江方兴,一起抵挡北魏军。
他们几次打败敌军,还斩了北魏的好几个将领,比如窟瓌公啥的,真是杀得北魏军片甲不留!
到了十一月,北魏的征西将军皮豹子,带着三万骑兵,去帮封敕文打青州。
颜师伯就领兵去抵挡,辅国将军焦度一马当先,把皮豹子给刺下马了,还抢了他的铠甲和长矛啥的,亲手干掉了几十个敌人。
这焦度,本来是南安氐人,这次也真是大显身手了,真是个牛逼哄哄的英雄!
北魏皇上拓跋濬这哥们儿,可真是个实干家!
亲自操刀,领着十万骑兵、十五万辆战车,浩浩荡荡地,就去攻打柔然了。
穿过沙漠的时候,那旌旗连绵上千里,场面简直了,比春晚还热闹!
可惜,柔然的处罗可汗,一听到风声就溜了。
不过,他的小弟乌朱驾颓等人,还是挺有眼色的,直接带着几千个部落,投降了北魏。
北魏皇上乐得合不拢嘴,直接刻了个石碑,来炫耀这次战功,然后才得意洋洋地,班师回朝。
咱们南朝这边儿也有故事。
孝武帝刘骏在江州的时候,有三个小弟:戴法兴、戴明宝、蔡闲,这三位都是典签出身,一路跟随刘骏打拼。
刘骏一登基,这三人就直接飞升了,成了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这升职速度,快!
这一年,因为这三位在起兵时,参与了机密谋划,孝武帝一激动,就赐给他们县男的爵位。
可惜,蔡闲这哥们儿没福气,已经去世了,朝廷就追赐他官爵,这也算是对他在天之灵的一种慰藉吧。
那时候的孝武帝,可是个拼命三郎,亲自上朝处理政事。
不过呢,他对大臣们,总是心存芥蒂,不太信任。
皇帝嘛,总得有个心腹和耳目,这不,戴法兴就因为他是个懂行的,熟悉古今典章制度,一直深受重用。
还有个叫巢尚之的,虽然出身不咋地,但人家广泛学习文史,也深得皇上赏识,被提拔为中书通事舍人。
这两位,就成了孝武帝的得力助手了。
朝廷里那些选才任官、惩罚奖赏的大事儿,孝武帝都得和戴法兴、巢尚之商量。
至于朝廷内外的各种琐事呢,大多交给戴明宝去处理。
这三人,当时的权力可大了去了,特别是戴法兴和戴明宝,他们俩还大肆捞钱呢。
只要是他们举荐的官员,一说出来,就稳稳地上位。
那些想要求官的人,都围在他们身边转,家门外热闹得,跟菜市场一样。
他们俩的家产,也都累积到了金山银山的程度。
不过呢,也有不搭理他们的高人,那就是吏部尚书顾觊之。
他和蔡兴宗关系挺铁的,但蔡兴宗总觉得他这人太过高冷。
顾觊之自己却说:
“辛毗有句话说得好:‘孙资、刘放,只不过让我做不成三公罢了。’”
他经常认为人的命运,都是天注定的,不是靠人的小聪明和蛮力,就能改变的。
人就应该老老实实地,约束自己,走正道才对。
可是,那些傻白甜,就是不能理解这一点,他们总想着碰运气,去钻空子,结果呢?
反而在正道上,摔了大跟头,对自己的前途,一点儿帮助都没有。”
于是,他就按照自己的这种想法,命令弟弟的儿子顾原,写了本《定命论》,来阐明他的观点。
哎呀,不得不说,这顾觊之,可真是个有脑子的人!
宋孝武帝刘骏的大明三年,也就是公元459年。
正月初一的己巳日,刘宋的兖州兵们和北魏的征西将军皮豹子的大军,在高平,干了起来。
哎呦,结果可惨了,兖州军被打得落花流水,那叫一个惨败!
过了几天,到了已丑日,刘宋朝廷就开始搞事儿了,让骠骑将军柳元景去当尚书令,右仆射刘遵考呢,被调去领军将军了。
朝廷这人事变动,简直比翻书还快!
再到己酉日,北魏那边也传来八卦消息,说他们的河南公伊馛翘辫子了。
哎呀,这可真是人生无常!
接着呢,到了三月乙卯日,刘宋朝廷把扬州的六个郡,都划拉进了京城范围,东扬州也顺便改了个名儿叫扬州了,州府也搬到了会稽。
为啥这么搞呢?
哈哈,还不是因为天上的星星眨巴眼儿,变了个位置嘛!
这还没完呢,没过几天,三月庚寅日,朝廷又让义兴太守垣阆去当兖州刺史。
这垣阆,是垣遵的儿子,也算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
哎呀,这朝廷真是折腾得没完没了!
一转眼到了四月乙巳日,北魏主拓跋濬把他弟弟的儿子拓跋推,封为京兆王,这也算是他们北魏的家务事儿了。
说,刘宋这边儿,竟陵王刘诞这哥们儿,心里可跟明镜儿似的,知道孝武帝刘骏,对他不怎么待见。
所以,他也留了一手,借着北魏大军入侵的机会,他就搞起了城墙加固、护城河开挖、粮草储备、兵器整备这一套,可谓是全副武装,随时准备开干!
刘诞手下,有个叫江智渊的记室参军,这哥们儿可聪明着呢。
他一眼就看出了刘诞有造反的苗头,于是就找了个借口,跟刘诞请假,先溜回建康去了。
孝武帝一听这事儿,马上就给他升了官,做了中书侍郎。
这江智渊,是江夷弟弟的儿子,从小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沈怀文就经常夸他:
“人该有的优点,他全都有;人不该有的缺点,他全都没有。
这样的人,恐怕就只有江智渊一个人了吧!”
哎呀,这马屁拍的,可真是响当当!
(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