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熟悉案情
说实话,当年他自从离开省纪委监委到三河市任市长,然后又到南阳市任市委书记,这其中有4年的时间韩斌没查过案。
如今突然进行查案,多少感觉有些手生。
但这不要紧,很快就能适应。
还好他目前负责的是把控巡视组的大方向,以及统筹各巡视小组的工作内容。
在韩斌各项任务下发之后,第三巡视组针对山南省的巡视工作,浩浩荡荡的推进了下去。
三天的时间过去。
每个工作小组都有了成堆的资料,这都是他们利用一周的时间巡视到的材料。
林宝山找到韩斌,叫人搬来了一大堆资料放在地上。
“韩组长,这一摞是各个单位第一批的调查问卷,全都在这里,接下来我还会陆续再进行几次调查。”
“同时我也打算展开对老百姓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各企事业单位进行问卷。”
林宝山认真的向韩斌汇报说。
韩斌看了一眼高高垒起来的资料,知道林宝山这一周应该是没怎么休息过。
“把资料发下去,归类进行审查,看看是否有问题。”
对这些资料韩斌还是相当看重的,说不定就会有大问题发现。
这天夜里10点钟,韩斌把巡视组的夏晓磊,卢宇浩,还有秦江三人叫到了房间。
韩斌这段时间一直都在观察巡视组里的所有人,这三人的突出表现也逐渐进入了韩斌眼里。
经过更进一步观察,发现他们三个都是那种严守组织纪律,克己奉公的好干部。
因此韩斌也决定,派给他们一项特殊任务。
韩斌开门见山的说:“找你们三个过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你们去办,都给我记住了,这是秘密任务,不得向任何人透露。”
三人点头,一脸认真的等着韩斌吩咐。
“夏晓磊,你本身就在杜中华的巡视小组里,所以你的任务就是给我盯死了杜中华。”
“我不管杜中华这一天干了什么事?又接触了什么人?你都要给我做好记录,必须给我盯紧了。”
夏晓磊皱眉,没想到韩组长竟然派他盯着杜副组长。
不过他很快就舒展了眉头,表示绝对会完成任务。
韩组长的话就是组织命令,他一定得遵守。
“卢宇浩,秦江,你们两个到杜中华曾经任职的地方去,给我搜集所有关于他的信息。”
“去的时间不要太久,搜集的速度尽量要快,这段时间我会给你们打掩护,尽量不会让任何人发现端倪。”
“主要给我调查一下,杜中华家里的亲戚在干什么?谁在经商,谁在从政,从政的亲属里面,目前都是什么级别?什么岗位?这些我都要知道。”
韩斌终于忍不住了,决定要对杜中华展开秘密调查。
“如果你们发现了什么蛛丝马迹,或者是找到了什么线索?要立刻给我打电话,需要帮助的话,我也可以帮你们协调。”
韩斌又对他们做了一番详细的嘱咐,这才让他们离开。
第二天一早,卢宇浩跟秦江就离开了巡视工作组。
韩斌只是隐晦的告诉巡视组里其他成员,说是另有任务安排给他们俩,就没有人敢打听他们的去向。
又经过几天,巡视组也搜集到了许多资料和线索。
有举报信称,山南省国土资源局下辖的一个铜矿存在着严重问题。
韩斌决定亲自带队下去巡视一番。
离开之前,韩斌也找山南省纪委的同志了解了一下情况。
韩斌自然不只是了解有关于铜矿的情况,而是把很多问题揉合在一起,让纪委工作人员给出相关信息。
避免被山南省纪委发现韩斌要下去巡视的目标。
下午的时候,韩斌就带人坐车离开了纪委大院。
一共三辆车,韩斌坐在最中间的那一辆。
每辆车上都有一部对讲机,方便出现问题后,能迅速进行沟通。
车队驶出来十几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了林宝山的声音。
“韩组长,后面有车跟着我们,我观察了好久肯定不会错。”
“一共有两辆,有一辆是白色轿车,还有一辆是黑色越野,可能是怕被我们发现,他们采取的是交替跟踪的方式。”
韩斌拿起对讲机,冷笑着说:“我们突然出动这么多人,肯定会令很多阿猫阿狗都感到害怕。”
“他们也是想把我们的行动给掌握了,然后推断出来我们可能去调查哪方面的问题,在提前做好准备,把相关问题给抹掉。”
“吩咐车队,找个人多的地方停车,车停下后所有人立刻下车,每人都朝不同的方向走,10分钟后我会再给你们打电话,集合后我们再寻找其他的车子出发。”
三辆车同时在一处人来人往的广场边上停下。
车子刚停下,三辆车的车门便同时打开。
韩斌一行人立刻从车上下来,每人选了一个方向,迅速融入到人群里,眨眼就都消失不见。
后面的一辆白色轿车和黑色越野也紧跟着停下。
从上面下来几个人,四处看了眼,最终都只能站在原地干瞪眼。
糟糕!
跟丢了!
回去这可怎么汇报?
通辽县。
这里是山南省最大的铜矿产出地。
到了这里,几乎可以说处处都能看到铜矿。
铜矿含量也异常丰富。
哪怕是在路上捡到一块石头,里面都有一定量的铜金属。
足可见通辽县的铜矿储量有多庞大?
因为富含铜矿资源,通辽县的经济也在山南省名列前茅。
普通地市的经济情况,有可能都赶不上通辽县一个县的经济状况。
来到通辽县地界,林宝山发牢骚说:“那个举报人也不知道怎么想的,举报的信息一点也不全,只是说通辽县的金矿有问题,也没点出来是什么问题,这让我们怎么查?”
韩斌笑着说:“查案子不能着急,慢慢来,线索是用来找的,说不定哪天我们就能把线索找出来。”
“更何况,你要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举报人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