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牢头丙吉当了丞相
哎呀,这一年可真是热闹了,汉宣帝给韩增这哥们送了个双黄大礼包,直接封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这职位可够高的啊!
丁令国那帮子人也不甘示弱,连续三年去抢匈奴的宝贝,不仅砍了不少人,还抢了数千人呢!
匈奴那边哪能甘心啊,直接派了一万多骑兵反击,结果呢?
啥也没捞着,哈哈,够惨的!
汉宣帝神爵二年,哦哟,就是公元前60年的那个春天,大年初一的好日子,长安城可是喜大普奔了!
为啥呢?凤凰飞来了,甘露也降临了,这可是大吉大利的好兆头啊!
皇上一高兴,直接大赦天下,这可真是天降祥瑞,普天同庆啊!
转眼间到了夏天五月,赵充国老将军就上书给皇上了,说那羌族人原本有五万人马,结果被咱们砍了七千六百人,投降了三万一千二百人,还有五六千人不是淹死就是饿死。
现在跟着他们首领逃跑的,就那么四千人了。
那些已经投降的羌族首领,还拍着胸脯,保证能抓住这些人呢!
所以,赵充国就请求皇上,把屯田的部队给撤了。
皇上听了,一拍大腿:“好嘞!”
赵充国就整顿兵马,班师回朝了。
赵充国的好朋友浩星赐去接他,跟他说:
“老赵啊,大家都说是破羌、强弩两位将军的功劳,才让羌族人败逃。
但有见识的人都知道,那些羌族人已经是穷途末路了,就算咱们不打他们也会投降的。
你见到皇上的时候啊,就把功劳给那两位将军吧,反正你也不差这一点功劳。”
赵充国听了直摇头:“哎呀老浩啊,我这年纪大了爵位也到顶了,我可不能因为怕人家说我炫耀功劳,就去骗皇上啊!
军事这事儿,可是国家大事儿,得给后人树个榜样!
我要是不趁还活着的时候,跟皇上把军事上的利害关系讲清楚,等我死了,谁还能跟皇上说这些呢?”
于是啊,他就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皇上。
皇上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把辛武贤的破羌将军,给撤了,让他回酒泉继续,当太守去了。
赵充国呢?
恢复了后将军的职位,继续风光!
秋天的时候啊,羌族的几个部落,联手把先零的两个首领给砍了!
其他的羌族首领,都带着那四千多人投降了汉朝。
皇上挺高兴的,就封了两个王,其他的都封了侯、君,还在金城设了个属国,用来安置这些投降的羌族人,这可真是皆大欢喜啊!
后来啊,皇上又下诏让大臣们,推荐个能当护羌校尉的官儿。
这时候赵充国正好生病了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他们就推荐了辛武贤的小弟弟辛汤。
赵充国听说了这事儿,直接从病床上蹦起来,上奏说:“哎呀,皇上啊,辛汤这小子爱喝酒,性格也任性,可不能让他去管蛮夷的事务儿啊!还不如让他哥哥辛临众去呢!”
可是,那时候,辛汤已经把护羌校尉的印信和皇上的符节都接了,这可咋整呢?
皇上听了赵充国的话,就下诏让辛临众,去当这个护羌校尉了。
后来啊,辛临众因为生病被免职了,大家就又推荐了辛汤。
可辛汤这人啊,就是爱喝酒,喝多了就虐待羌族人,结果羌族人又反了,哎,就跟赵充国预料的一样!
辛武贤因为这事儿,对赵充国那是恨得牙痒痒的,就告发赵充国的儿子泄露了机密。
赵充国的儿子被抓去审问,最后自杀了,哎呀,真是可惜了啊!
那时呢,有一位大牛人,那就是司隶校尉魏郡的盖宽饶。
这哥们儿啊,真是个直性子,就像那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清正廉洁得让人竖大拇指,可就是喜欢跟皇上抬杠。
那时候,汉宣帝可是个刑法迷,对那些宦官中书官们信任得不得了。
可这盖宽饶呢,就是不给面子,上了个秘密奏章,说现在圣贤之道都快绝种了,儒家学问也推不动了,宦官们反倒成了周公、召公,法律都成了《诗经》、《尚书》了。
这不是指着和尚,骂秃驴嘛!
他还拽了一句《易传》里的话,说什么五帝把天下当公家的,三王把天下当自家的。
这话传到汉宣帝耳朵里,皇上就不乐意了,觉得这盖宽饶是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敢这么诽谤朝廷,就把奏章甩给中二千担的官员去处理了。
那时候执金吾就说了,这盖宽饶,是不是想让皇上把皇位禅让给他呀,这可是要造反的节奏啊!
可谏大夫郑昌觉得,这盖宽饶是条汉子,就为他叫屈,说山里有猛兽,人们不敢去摘野菜;国家有忠臣,奸人就不敢得瑟。
这盖宽饶啊,生活就像个苦行僧,忧国忧民得让人心疼,就因为没有靠山,秉公办事,朋友少得可怜,仇人多得吓人。
他提点意见就被弹劾,要处死刑,这也太不讲道理了!
可惜啊,汉宣帝就是个聋子耳朵,摆设,啥也没听进去。
一转眼到了九月,盖宽饶就被抓去受审了。
这盖宽饶啊,也是个硬骨头,直接在未央宫北门之下,用佩刀一抹脖子,呜呼哀哉了!
老百姓们无不惋惜啊,就像那炸了的油锅,噼里啪啦地议论个不停。
再说说那匈奴虚闾权渠单于,这哥们儿带着十几万骑兵,在汉朝边塞围猎,想要入侵抢掠。
可他们还没到呢,就有个匈奴人题除渠堂,逃到汉朝来投降了,把这事儿给汉朝捅了出去。
汉宣帝一听,哟呵,还有这事儿!于是就封他为“言兵鹿奚鹿卢侯”,还让后将军赵充国,带着四万多骑兵,屯驻在沿边九郡防备匈奴。
过了一个多月,单于得了吐血病,这下可不敢入侵了,直接打道回府。
后来匈奴还派人来和亲,可还没等答复呢,单于就翘辫子了。
说到这单于即位的时候啊,他把颛渠阏氏给贬了。
这颛渠阏氏,就跟右贤王屠耆堂勾搭上了,给单于戴了顶绿油油的帽子。
后来单于病重,颛渠阏氏就告诉右贤王先别走远,有好事儿等着你。
几天后单于去世,掌权的贵族郝宿王刑未央,召诸王前来。
可还没等他们到呢,颛渠阏氏就跟她弟弟左大将且渠都隆奇商量着,立右贤王为握衍朐单于。
哎,这握衍朐单于啊,可是乌维单于的曾孙呐,这不是乱了辈分嘛!
话说那握衍朐单于,一上台就像个炸了毛的公鸡,凶残暴虐,把刑未央等人给咔嚓了,大权一把抓。
他提拔了且渠都隆奇,然后把虚闾权渠单于的子弟亲信,像割韭菜一样全给割了,换成了自己的人。
这虚闾权渠单于的儿子稽侯一看,哎呦,单于的位子没戏了,撒丫子就跑到了他岳父乌禅幕那儿。
这乌禅幕啊,原本是康居和乌孙之间一个小国的国王,可惜国家小得跟芝麻似的,老被人家欺负。
最后他一咬牙,带着几千号人投奔了匈奴。
狐鹿姑单于看他挺顺眼,就把弟弟的儿子的姐姐,也就是日逐王的姐姐,嫁给了乌禅幕,还让他继续当他的小国王,在西部地区安了家。
日逐王先贤掸的父亲左贤王,本来是单于的大热门,但他大方地把位子让给了狐鹿姑单于。
狐鹿姑单于感动得鼻涕一把泪一把,就许诺将来把单于的位子再还给左贤王。
所以啊,匈奴人都觉得,这日逐王先贤掸,才是单于的根正苗红。
可惜啊,这日逐王和握衍朐单于,平日里就尿不到一个壶里,矛盾重重。
日逐王一跺脚,决定带着小弟们投奔汉朝。
他派人骑快马,赶到渠犁,去找骑都尉郑吉。
郑吉一听,哎呦喂,这可是天上掉馅饼啊!
他立马征发了渠犁、龟兹等国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去迎接日逐王。
日逐王带着一万二千人、还有十二位小王将,就这么跟着郑吉来到了河曲。
路上虽然有几个想开溜的,但都被郑吉的手下给逮回来宰了。
最后,大家一起来到了京城长安,吃香的喝辣的。
汉宣帝一乐,就封日逐王为归德侯,
这可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脑袋上了!
再说那郑吉,他不仅把车师国给平了,还招降了日逐王,这在整个西域都闹得沸沸扬扬。
于是,朝廷就让他兼管车师以西的西域北路,人称“都护”。
咱们汉朝设置都护这个职位,就是从郑吉这儿开的头。
汉宣帝还封他为安远侯,这可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郑吉在西域中部设立了幕府,还修筑了乌垒城,这地方离阳关有两千七百多里呢。
从那以后,匈奴就愈发怂了,再也不敢跟咱们汉朝,抢西域的地盘了。
朝廷还取消了,统治西域的僮仆都尉这个职位呢。
咱们汉西域都护的职责可大了去了,得盯着乌孙、康居等三十六国的风吹草动。
要是哪里出了乱子,就得赶紧向朝廷打小报告。
能哄的就哄,不能哄的就得揍。
这样一来,咱们汉朝的指令,就能在整个西域畅通无阻,跟玩儿似的!
话说那握衍朐单于,可真是个“扶兄魔”啊,把自己的堂兄薄胥堂直接扶上了日逐王的宝座,这可真是掀起了西域政治圈的一股“兄贵”风潮!
就在这时,西域那头,乌孙昆弥王翁归靡这老兄,也不甘示弱,通过长罗侯常惠,给汉朝廷发去了“情书”。
他说啊:“哎呀,汉朝的老铁们,我希望你们的外孙元贵靡,能成为我的接班人,还想让他娶你们汉朝的公主,咱们联姻联姻,我就跟匈奴那帮人说拜拜了。”
这话一传到汉宣帝的耳里,他立马就激动了,像是捡到了宝贝一样,赶紧让手下的公卿大臣们商量这事儿。
大鸿胪萧望之这哥们儿,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他说:“乌孙那旮旯离咱们老远老远了,要是出点啥事儿,咱们也照应不到啊,这事儿得三思。”
可汉宣帝心里琢磨着,乌孙这次可是给咱们立了大功,又跟匈奴断了关系,这可是送上门的肥肉啊!
岂能错过?
于是,他就大手一挥,封了乌孙公主刘解忧的妹妹刘相夫为公主,还给了她一大堆嫁妆,像是送女儿出嫁一样,让她风风光光地嫁到乌孙去。
常惠这老哥也亲自出马,护送她到敦煌。
可这公主还没出塞呢,就听说翁归靡老哥去世了。
乌孙的贵族们一商量,就按照原来的约定,立了岑娶的儿子泥靡为昆弥王,人称“狂王”。
常惠一听到这消息,立马就慌了神,赶紧上书说:“公主啊,你就先在敦煌待着吧,别急着赶路。”
然后他就火速赶到乌孙,质问他们为啥不立元贵靡为昆弥王,还说:“你们要是不立元贵靡,我们就把公主接回长安,让你们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事儿又传到了汉宣帝的耳朵里,他再次召集公卿大臣们商议。
萧望之又发话了:
“乌孙那地方的人心就像猴子一样不定性,难以结交。
现在,公主因为元贵靡没被立为单于而回来,这对咱们汉朝来说并不是啥坏事儿,说不定还是咱们的福气呢。
要是公主不回来,咱们还得兴师动众地去接她,多麻烦啊!”
汉宣帝一听,觉得萧望之说得在理,就下令把公主接回了长安。
这事儿啊,就这么戏剧性地告一段落了!
汉宣帝神爵三年的春天,三月丙辰这一日,高平侯魏相离世,朝廷上下一片哀悼。
转眼间到了夏季四月,丙吉被任命为丞相。
说起这丙吉啊,他为人宽厚大度,讲究礼数谦让,对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他从来都不斤斤计较,因此,时人都称赞他是个识大体的人。
秋季七月甲子日,大鸿胪萧望之走马上任,当上了御史大夫,这也是朝廷的一大喜事。
八月里,汉宣帝下了一道诏书,说是啊,如果咱们的官吏不廉洁奉公,那这国家可就治理不好了。
现在那些小官吏们,事儿多如牛毛,可薪水却少得可怜。
要想让他们不敲诈百姓,还真是难上加难!
所以啊,从今往后,百石以下的小官吏们,薪水统统增加十分之五,也好让他们能安心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