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樊英当官不办事
话说啊,有个叫虞诩的哥们,给顺帝整了个奏章,力荐一个南阳的小伙伴左雄。
这虞诩说啊,现在朝廷里那帮大臣,整天就会拱手作揖,连个响儿都不敢放。
他们觉得四处讨好,拉关系的,就是能干,反而把真正为国家操心的老实人,当傻子。
他们甚至还互相嘀咕:“别傻乎乎地做个完美人儿,还是和谐生财最靠谱嘛!”
但这虞诩眼光独到,觉得这左雄啊,才是朝廷需要的那种忠心耿耿,正直无私的好官,得提拔他,肯定对朝廷大大的有好处。
于是乎,顺帝听了虞诩的话,直接让左雄做了尚书,这一下子就从草根逆袭成高官啦!
咱们再说说另一出好戏,浮阳侯孙程这帮人,兴高采烈地带着奏章上殿去邀功,结果呢?
顺帝直接发飙了。
有官员看准机会,立马弹劾他们,说孙程这帮人搅和朝政,不听话,还跟王国等人勾结,在洛阳城里游荡得太久,越来越放肆。
顺帝一听,更来气了,直接把孙程等人的官职给撸了,把他们打发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去。
还下令让那些侯爷,赶紧滚回自己的地盘,让洛阳令催他们麻溜地走人。
这时候,司徒掾周举蹦出来了,跑去劝司徒朱伥:
“老朱啊,你想想,当初皇帝在西钟楼那儿,要不是孙程他们出手,他现在能坐上皇位吗?
现在可好,皇帝忘了他们的大恩大德,反倒盯着他们的小辫子。
要是他们在回家的路上嗝屁了,皇帝可就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了。”
他劝朱伥赶紧趁孙程他们还没走,去劝劝皇帝。
朱伥一听,有点怂:“皇帝现在正在气头上,我一个人去撞枪口,岂不是找死?”
周举急了:“老朱啊,你都八十多了,身为宰相,这时候不冲出来,还等啥?
难道你就想保住自己的饭碗和官位,被人戳脊梁骨?
你要是因为劝谏被皇帝怼了,至少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
要是你觉得我的话不值钱,那我现在就撤!”
朱伥被他这么一说,心动了,就跑去劝皇帝,皇帝还真听进去了,这也算是奇迹啊!
孙程被封为宜城侯之后,心里还是憋屈,把印信和符策一丢,直接跑回洛阳,在山里瞎晃悠。
皇帝下令搜他,找到后,又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待遇,还送他车马衣物,让他滚回自己的地盘去。
冬天的时候,司空陶敦被炒鱿鱼了。
北边的防线都快崩溃了,鲜卑族老是骚扰南匈奴。
单于吓得够呛,写报告请求修防线。
皇帝就下令调兵去防守,还让沿边的郡县增兵驻扎,搞军事演习。
后来呢,廷尉张皓被提拔为司空。
班勇这哥们,把车师后王国,前任国王的儿子加特奴,扶上王位,还派手下去干掉了东且弥王,另立了其族人为王。
这么一来二去的,车师等西域六国,全都投靠了汉朝。
这班勇啊,可真是个狠角色,把西域各国的兵马都召集起来,一股脑儿地冲向匈奴。
你猜怎么着?
那呼衍王一看这架势,立马就怂了,带着两万多小弟直接投降。
单于的堂兄也被抓来了,班勇还让加特奴亲手送他上路,这事儿把匈奴和车师之间的关系搅得更紧张了。
后来呢,北单于亲自带着一万多骑兵来砸场子,攻打车师后王国,一直打到金且谷。
班勇就派了个叫曹俊的假司马去应战,单于一看情况不妙,立马撤了。
曹俊就趁机追杀,还砍了一个叫骨都侯的贵人。
从那以后,呼衍王就躲到枯梧河边,瑟瑟发抖,车师这地方也再没匈奴敢来撒野了。
说起那年头啊,汉顺帝永建二年,丁卯,公元127年。
正月里,中郎将张国,带着南单于的军队,去打鲜卑的首领其至,一下子就把他打趴下了。
二月呢,辽东的鲜卑又来惹事,攻打辽东玄菟。
乌桓校尉耿晔,就调集了沿边的兵马,和乌桓的军队,出塞去干他们,一顿操作猛如虎,杀了不少,还抓了不少。
最后,鲜卑三万人都怂了,投降跑到辽东郡去了。
接着呢,三月里老天爷不给力,发生了旱灾,老百姓可遭了殃了。
顺帝这哥们儿,之前压根儿不知道,自己老妈李氏葬在洛阳城北。
现在才有人告诉他这事儿,他一听,立马为老妈发丧举哀,亲自跑到墓地去,还用皇后的礼仪重新殡殓。
六月乙酉那天,还追封她为恭愍皇后,葬在了恭陵的北面,也算是尽了点孝心。
那时候啊,西域的国家,都归顺了汉朝,就只有焉耆王元孟这刺头,还不投降。
班勇就上书朝廷,请求出兵去削他。
朝廷就派了敦煌太守张朗,带着河西四郡的三千兵马,去助阵。
班勇呢,又征发了西域各国的兵马,一共四万多人,分两路去打焉耆。
班勇走南路,张朗走北路,还约好了在焉耆城下碰头。
可是啊,张朗这家伙因为之前犯了事儿,急着立功赎罪,就提前跑到了爵离关,还派兵提前进攻,一顿砍杀,就砍了二千多人。
元孟一看这架势,吓得赶紧派使者去投降。
张朗就这么轻松地进了焉耆城,受降而回,爽得不要不要的。
结果呢,张朗因此逃过了一劫,而班勇却因为迟到,被召回洛阳,下了大狱,还被免了官,真是点儿背啊。
那年秋天,七月甲戌朔那天,还出现了日食,老天爷都不给力,真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啊。
再后来呢,壬午那天,太尉朱宠和司徒朱伥都被免了官,估计也是犯了什么事儿。
庚子那天,又把太常刘光提拔为主尉,让他主管尚书事务,还把光禄勋、汝南郡人许敬任命为司徒。
说起这刘光啊,他还是刘矩的弟弟呢,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
而那许敬呢,在和帝跟安帝的时候就当过官,经验丰富。
那时候窦、邓、阎三家权势滔天,可许敬呢,根本不带怕的,也没向他们低头。
等到这三家都垮台了,好多当官的,都被查出有问题,可唯独许敬这哥们儿,清清白白的,啥污点都没有,真是个人才啊。
所以啊,当时的人都特别佩服他,这也就是他,为啥能一路高升的原因了。
话说啊,南阳那儿出了个人物叫樊英,这樊英啊,学问好得不得了,品行也是一流,名声响当当的。
他就躲在壶山南麓,过着悠哉悠哉的隐居生活。
可是呢,州郡的官府们觉得他是个宝贝,纷纷去找他,想拉他出来做官,可这哥们儿就是不乐意。
那些朝廷里的大佬们啊,也一个劲儿地撺掇他,说他是个贤良、方正、有道的大佬,可他就像个顽石,纹丝不动。
安帝呢,也心急火燎地下策书去招他,可樊英还是稳坐钓鱼台。
哎呀,同一年里,安帝又用策书和黑色的绸缎,虔诚得不得了地去请他,但他就以“我病了,起不来了”为借口,硬是搪塞过去了。
这安帝啊,看樊英这么不给面子,就下诏书,把州郡官府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们办事跟闹着玩似的。
于是呢,州郡官府的人,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把樊英像抬猪一样抬到车上,强行送他上路。
樊英也是束手无策,最后还是被拉到了京都洛阳。
可到了洛阳之后呢,樊英又开始耍赖了,说自己病得下不了床。
这皇帝也是一根筋,居然用轿子,强行把他抬进宫殿。
可樊英啊,他还是不从。
安帝看他这么犟,就让他先滚出去,到太医那里养病去,还每月送给他羊和酒,这待遇也算是没谁了。
后来啊,安帝还给樊英搞了个专属讲坛,派人前面开道,还有尚书作陪,又送小桌和手杖,简直把他当祖宗一样供着。
还问他朝廷的大事儿,有没有问题,最后还封他个五官中郎将。
可是啊,才过了几个月,樊英又说自己快不行了。
安帝一听到这个消息,赶紧下诏书,封他为光禄大夫,还让他回家养病去。
而且呢,还让当地官府送谷子给他,每年四季还要送牛和酒。
这樊英啊,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后来又请求辞职,但皇帝就是不答应。
说起来啊,当初樊英接到诏书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樊英肯定会顺水推舟,应了这门差事。
他有个铁哥们儿叫王逸,是南郡人,他们俩好得穿一条裤子。
这王逸啊,就特地写信给樊英,唠了一大堆古人的事儿,来开导他,劝他接受朝廷的邀请。
最后呢,樊英还真被王逸说动了,屁颠屁颠地去了洛阳。
可是啊,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樊英在回答皇帝的问题时,啥高招也没拿出来,大家都快气死了。
还有个人叫张楷,跟樊英一起被招来的。
他就跟樊英说:
“哎呀,这世道就这么回事儿,要么就做官发财,要么就回家种地。
我本来以为,你要是当官了,肯定能辅佐皇上,拯救苍生。
但你一开始,就跟皇上对着干,等吃上了皇粮之后呢,又没啥拿得出手的政绩。
你这可真是进退两难啊!”
最后啊,司马光老先生也忍不住了。
他说啊,古代那些正人君子啊,国家太平的时候就出来做官;国家一乱套呢,就回家抱孩子去了。
其实啊,他们也不想退隐江湖。
但他们知道啊,如果没人懂他们呢,那他们的理想就实现不了;而如果跟一群小人共事呢,最后肯定会惹祸上身。
所以啊,他们才把自己的才华藏起来,躲得远远的。而那些圣明的皇帝呢,之所以会重用这些在野的高人,和提拔那些出身卑微的人,才是因为他们真的对国家有好处啊,并不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
所以,那些有道德、有智慧的人才呢,就像是穿着破衣服,却怀揣着宝贝一样,等着皇帝来发现他们。
而圣明的皇帝呢,也应该不摆架子去请他们,向他们学习,忍住自己的脾气,听他们的话。
这样啊,才能让国家繁荣昌盛,名垂青史!
因为,圣明的皇帝看重的,是这些隐士的治国本事,而不是他们本人,所以啊,一定要看实效,而不是图虚名!
咱们得说啊,要是您把礼节搞得周全,心意也表达得挺诚恳的,但那贤才,就是硬是不肯出山当官,这时候,皇上老大哥可就得琢磨琢磨了,别急着硬拽人家。
得想想,是不是自己哪儿还没做到位?
是不是品德,还没修炼到炉火纯青,让人家瞧不起?
还是朝政乱得一塌糊涂,让人家觉得辅佐你就像跳火坑?
又或者朝堂上小人扎堆,贤才怕被拖下水?
再不济,就是诚意还欠点儿火候,人家担心自己的谏言到,你那儿就成了耳旁风?
荀子这老头儿说过:“晚上想逮蝉,得先把火点亮,再摇树枝。火要是不亮,你摇树枝摇到手臂脱臼也没用。”
这话啥意思呢?就是说,皇上您得先把自己的品德,打磨得闪闪发光,让天下人都竖大拇指,那贤才自然就像飞蛾扑火一样,投奔您了。
有些人啊,因为请不动贤才,就觉得面子挂不住,于是呢,就砸高官厚禄去诱惑,或者拿严刑峻法去吓唬。
可你想想啊,真正的君子,哪儿会看在眼里?
他们天不怕,地不怕,也不把那高官厚禄,当回事儿。
你这么搞,最后招来的,都是一些贪图名利,怕死的小人,你说,这种人,值得你正眼瞧吗?
再说说啊,有些人,在家里孝顺父母,兄弟之间和睦得,跟一个人似的,乡里乡亲的都夸他品行一流。
他不要那些不义之财,也不走歪门邪道去捞官,他就想清清白白做人,过小日子。
这样的人,虽然没啥惊天动地的本事,去辅佐皇上,造福百姓,但你说,他是不是也挺值得点赞的?
圣明的皇上,应该多给这样的人,发发小红花,成全他们的志向。
就像汉昭帝对待韩福,光武帝对待周党那样,让大家都瞅瞅,啥叫好品德,这样,也能让社会风气更上一层楼。
可千万别学范升那样,去吐槽人家,也别像张楷那样,抱怨个没完没了。
至于那些装清高、爱炫耀的家伙,整天搞些花里胡哨的行为来吸睛,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这种人啊,你说他是不是心里想的和做的完全是两码事?
他们就像华士、少正卯那样的跳梁小丑,没被圣明的皇上收拾就已经是祖上烧高香了,哪儿还有什么值得征召的?
所以啊,皇上您得睁大眼睛,看清楚谁是真正的贤才,谁又是那种只会耍嘴皮子的货色。
好家伙,这司马老先生真是一通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