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司马丕当了皇帝
话说回来,这慕舆根,可真是个狡猾的老狐狸啊!
他居然恶人先告状,跑去跟可足浑氏和慕容暐嚼舌根,说:
“太宰慕容恪、太傅慕容评这俩货,背地里搞小动作,想要造反呐!
让我带领宫中卫士,去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可足浑氏耳朵一动,差点就信了他的邪,好在慕容暐及时插话:
“太宰、太傅这两位,可都是咱们国家的中流砥柱,先帝都把他们当宝贝,才把咱们母子托付给他们。
他们怎么可能干出,对不起国家的事儿呢?
我看啊,慕舆根,说不定是你自己想造反吧?”
慕容暐这话说得在理,于是就没搭理慕舆根。
这慕舆根啊,心里还惦记着东边的龙城,又去忽悠可足浑氏和慕容暐:
“现在国家乱成一锅粥,外敌环视,咱们这国家越大,破事儿就越多。
我说啊,咱们还是卷铺盖回龙城去吧!”
这话传到慕容恪耳朵里,他跟慕容评一商量,偷偷地就把慕舆根的老底给揭了。
结果呢,右卫将军傅颜奉命去宫里,一刀就把慕舆根给咔嚓了,连他的家人、手下都没放过。
哎呀,真是大快人心呐!
这事儿,虽然闹得宫廷内外人心惶惶,但慕容恪却像个没事人一样,每天还是该吃吃,该喝喝,脸上连点担忧的神色都没有。
他进出宫廷的时候,就只有一个随从跟着,轻松得很。
有人劝他小心点,加强防备,他却说:
“现在人心惶惶的,我得镇定点儿,给大家吃颗定心丸。
我自己都慌了,那老百姓还能指望谁呢?”
就这样,人心慢慢地就稳定下来了。
慕容恪这家伙啊,虽然手握大权,但他可是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他对朝廷的礼法毕恭毕敬,啥事儿,都得跟司徒慕容评,商量着来,从来不搞一言堂。
他对那些读书人,也是客客气气的,经常向他们请教治国的高招儿,然后根据他们的本事,给他们分配工作,让大家都能各尽其才。
如果手下人犯了错儿,他也不会破口大骂,或者大打出手,就是悄悄地给他们,换个岗位啥的,同时还不忘给他们留点面子。
所以啊,当时的人都觉得,要是被慕容恪这么处理一下,那真是太丢人了,谁还敢轻易犯错呢?
东晋朝廷那边,一听说慕容儁翘辫子了,都觉得中原这块肥肉,可以到手了。
但桓温却说:“慕容恪还活着呢,这可是个大麻烦啊!”
看来慕容恪的威望和实力,还真是让人忌惮不已呐!
哈哈,慕容家族啊,这可真是历经风雨的,一大家子!
三月己卯日,慕容儁这哥们,就被葬在了龙陵,谥号景昭皇帝,庙号烈祖。
你们想想啊,那时候从各个郡国调来的士兵们,因为燕朝那些倒霉事儿,人心惶惶的,有些胆小的就偷偷溜回家了。
结果呢,从邺城往南的路上,人马那个拥挤啊,道路都堵得跟什么似的。
这时候,太宰慕容恪,可就开始忙活了,他委派吴王慕容垂,担任了一堆头衔,什么使持节、征南将军、都督河南各项军事、兖州牧、荆州刺史,全都往他身上一怼,让他去镇守梁国的蠡台。
慕容恪这老哥还挺会安排的,也没忘了其他人。
孙希被封为并州刺史,傅颜成了护军将军,带着两万骑兵,在河南出兵,一路打到淮水才回来。
这么一来,境内就安定了不少。
哦对了,这孙希啊,是孙泳的弟弟!
说到投降这事儿,匈奴的刘卫辰,也挺会看风使舵的,派使者去投降了前秦,还请求,在内地给他们分点农田种种,春天来秋天走,跟候鸟似的。
前秦王苻坚一听,觉得这买卖挺划算的,就答应了。
可谁知道呢,夏天四月的时候,云中护军贾雍,就派了司马徐赟,带骑兵去偷袭刘卫辰,还捞了不少好处回来。
苻坚一听这事儿,鼻子都气歪了:
“我正想用恩信来安抚戎狄呢,你可倒好,为了点小利,就把我的大事儿给搅黄了,你这是啥意思啊?”
于是呢,贾雍就被罢了官,降为平民,还得把抢来的财物,都还给刘卫辰,还得再安抚他一下。
从那以后,刘卫辰就在关内定居了,还常常给前秦进贡呢,这可真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啊!
转眼到了夏天六月,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妃子,慕容氏也离世了。
秋天七月的时候,刘卫辰这哥们,跑到代国来参加丧礼,顺便还提了个亲,这可真是“趁火打劫”啊!
拓跋什翼犍一听,觉得这买卖也挺划算的,就把女儿嫁给他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八月辛丑朔日吧,那天竟然发生了日食,还是日全食呢!
这事儿在当时可算是大新闻了,人们都议论纷纷的,跟现在的热搜似的。
这谢安啊,从小就是个大咖,名声在外,朝廷的大佬们都想拉他入伙,可这哥们儿就是拽,不去!
他就喜欢在会稽过着小日子,爬爬山、玩玩水、看看书、赏赏月。
你说他就是个平民百姓吧,可当时的大伙儿都看好他,觉得他总有一天会飞黄腾达,三公、相辅啥的都是小case。
士大夫们聚在一起就嘀咕:
“谢安这人不做官,咱们小老百姓可咋整啊!”
他每次去游东山,都带着一帮歌舞小姐姐,那小日子,过得可真是滋润得很呐!
司徒司马昱听说了这事儿,就乐了:
“谢安这哥们儿能玩能乐,那肯定也不是吃素的。
咱们再招呼他,他准来。”
谢安的老婆呢,是刘惔的妹妹,她看着谢家门庭若市,可谢安就是不出山,心里那个捉急啊,就对谢安说:
“大老爷们儿,得有点儿出息啊!”
谢安就捏着鼻子说:“我怕我跟我兄弟们一个下场。”
等到他弟弟谢万,被炒鱿鱼了,谢安这才动了做官的念头,那时候他都四张多了。
征西大将军桓温一听说,立马向朝廷力荐谢安当司马,谢安也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
桓温乐得像个孩子,把谢安当成VIP一样供着。
一转眼到了冬天十月,乌桓的独孤部、鲜卑的没奕干,都领着几万小弟,来投降前秦。
前秦王苻坚,就把他们安顿在塞南地区。
阳平公苻融就劝苻坚:
“这些戎狄啊,都是白眼狼,不懂啥情义。
他们投降,其实就是想捡点儿便宜,不是真的服咱们。
他们不敢招惹咱们,是怕咱们的兵哥哥们,不是感激咱们。
现在把他们和咱们的百姓搀和在一起,等他们摸清了咱们的老底,肯定会变成大麻烦。
咱们得先下手为强,把他们撵到塞外去。”
苻坚一听,有道理,立马照办。
到了十一月,东晋那边也不认怂,把桓温封为南郡公,他弟弟桓冲封为丰城县公,他儿子桓济封为临贺县公,一家子都牛气冲天。
再来说说前燕那边,太宰慕容恪,想提拔李绩当右仆射,可前燕主慕容暐就是不给面子。
慕容恪好几次软磨硬泡,慕容暐就说:
“国家大事儿都交给你折腾,但这个李绩,我得自己说了算。”
结果呢,把李绩一脚踢出朝廷,去当了个章武太守,李绩最后郁闷得要命,一命呜呼了。
晋穆帝司马聃升平五年,辛酉,公元361年!
话说啊,春季正月戊戌日的那天,天下大赦!
刘卫辰这哥们儿,嘿,真不是个省油的灯。
劫持了前秦五十多个边境居民,把他们当成奴婢送给前秦。
这事儿被前秦王苻坚知道了,直接把他训了一顿,让他把那些可怜的百姓都放回去。
你猜怎么着?这刘卫辰,直接反叛了前秦,跑到代国那边儿去了。
真是个人才啊!
哎呀,不得不提的是,东安简伯郗昙老先生,也驾鹤西去了。
转眼到了二月,东晋就委任东阳太守范汪都督五州的军事,还让他当了徐、兖二州的刺史。
这范汪啊,一下子就成了个大忙人,整个五州的军事都归他管,重任在肩!
平阳整个郡的人都归顺了前燕,前燕那边儿也不含糊,直接委任建威将军段刚当太守,还派督护韩苞带着大军去平阳镇守。
这一下子,平阳就成了前燕的地盘儿。
再说啊,有个叫丁进的方士,在前燕主慕容暐面前可是大红人。
他啊,为了巴结太宰慕容恪,竟然劝慕容恪杀掉太傅慕容评。
慕容恪一听就火了,直接把这事儿告诉了皇帝,把这丁进给抓了起来,咔嚓一声,就给杀了。
哎呀,这拍马屁可真是拍到了马腿上!
高昌也走了,河内太守吕护一看,机会来了,就把高昌的兵众都合并了,还派使者去东晋投降。
东晋一高兴,就任命他为冀州刺史。
这吕护啊,还想着带着东晋的军队,去打邺城呢。
转眼到了三月,前燕太宰慕容恪,带了五万士兵,还有皇甫真也带了一万士兵,一起去讨伐吕护。
大军到了野王,吕护就环城坚守,摆出一副要打持久战的架势。
护军将军傅颜是个急性子,想直接攻城,可慕容恪却说:
“这老贼经验丰富,看他防守的架势,咱们不能急攻。
之前打黎阳时,咱们精锐士卒伤亡惨重,最后还是没打下来,那就是自找麻烦。
咱们就深挖战壕、筑高营垒,守株待兔,再挑拨离间他们,到时候就能轻松搞定,何必急于一时呢?”
于是啊,他们就修了个长围来固守,准备跟吕护耗到底。
最后咱得说说这谢安,这位老兄可是个悠闲自在的主儿。
他登上了东山,悠哉悠哉地过着他的小日子。
这可真是“东山再起”的前奏啊!
不过话说回来,这谢安后来也确实东山再起了,成了东晋的一代名相。这都是后话了哈!
夏季四月,桓温这大佬可真不是闹着玩的,直接把自己的弟弟桓豁扶上马,让他统领沔中七郡的军事大权,顺手还给他塞了两个太守的职位,新野、义城两地都归他管。
这桓豁也是给力,带着兵一路冲锋陷阵,直捣许昌,把前燕的那个将领慕容尘,打得找不着北。
再来说说前凉那边儿的事儿,骠骑大将军宋混这哥们儿,身体扛不住了,躺在床上哼哼唧唧的。
张玄靓和他祖母马氏一听到消息,立马跑过去看望,一脸愁容地问:
“宋将军啊,您要是有个万一,我们这孤儿寡母的可怎么办啊?
想让您的公子宋林宗,接您的班儿,您觉得如何?”
宋混叹了口气:“我儿子宋林宗,还太嫩了点儿,扛不起这面大旗。
要是殿下您不嫌弃,我弟弟宋澄可是个高手,处理政事比我还在行。
就是他动作稍微慢了点儿,脑子转得可能没那么灵光。
殿下您要是愿意鞭策他、提拔他,他绝对能成大器。”
宋混还不忘敲打宋澄和儿子们:
“咱们家受了国家这么大的恩惠,得拼命报答啊!
别因为有了点儿权,就飘了,对人吆五喝六的。”
他又拉着朝廷大臣们,一个个地劝他们要忠心不二。
等到宋混一命呜呼,过路的人都为他洒下了热泪。
张玄靓也是挺仗义,直接把宋澄提拔成领军将军,辅佐他处理国家大事。
五月丁已日,东晋穆帝一脚蹬天了,可悲的是,连个儿子都没留下。
皇太后直接拍板:“琅邪王司马丕,这可是咱们朝廷复兴后的正统传人,论人品、论名望、论家族地位,谁都比不过他!就让他接皇位吧!”
于是啊,朝廷百官赶紧备好皇帝的车驾,兴高采烈地去琅邪王府,迎接新皇上。
庚申日那天,司马丕就风风光光地登上了皇位,大赦天下,真是爽歪歪。
壬戌日,又把东海王司马奕改封为琅邪王,这操作也是666。
一转眼到了秋季七月戊午日,大家把东晋穆帝安葬在永平陵,还给他起了个庙号叫孝宗。
这东晋朝廷啊,又翻开了崭新的篇章,风水轮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