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蜀汉又联孙吴
话说,当时大名鼎鼎的丞相诸葛亮,可是忙得不亦乐乎,护送灵柩回成都,还把李严这哥们儿留在永安镇守,李严这活儿可不轻松啊!
五月的时候,太子刘禅,才十七岁,就摇身一变成了蜀汉的皇帝。
这位年轻的皇帝,一上位就给他娘封了个皇太后,大赦天下,还把年号改成了建兴。
诸葛亮呢,被封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这政事大大小小的事儿,都得他来拍板。
诸葛亮这哥们儿,真是个人才,他开始精简官职,修订法令,还发了个文告给群臣,说:
“咱们参与朝政,就是要集思广益,广泛听取意见。
要是有点小矛盾就互相疏远,那可听不到真话,咱们的事业就危险了。
听不同意见,能得出正确结论,就像扔了破草鞋,捡了珍珠美玉一样。
但这事,一般人还真难做到,徐庶就是个例子,听意见时从不困惑。
还有董和,参与朝政七年,有啥不妥的地方,他能反复十次征询意见,向我汇报。
要是能做到徐庶的十分之一,像董和那样勤勉、尽职、效忠,那我就能少犯点错了。”
诸葛亮又说:“想当年,我结交了崔州平,他可没少指出我的得失;后来又结识了徐庶,从他那儿得到了不少启示和教诲;跟董和议事,他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再后来,跟胡伟度共事,他也是屡次劝谏,帮我避免了不少错误。
我虽然笨,见识浅,不能完全吸收他们的意见,但跟他们四个,一直保持友好,这也说明我是不会对直言有猜疑的。”
胡伟度,就是诸葛亮的主簿,也就是义阳人胡济。
这就是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听人劝,吃饱饭。
诸葛亮虽然聪明绝顶,但也懂得虚心纳谏,这才是大智慧。
咱们也得学学,别总想着自己那点小九九,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说不定哪天就能捡到珍珠美玉呢!
诸葛亮这一句话呀,简直就是古代版的“心灵导师”,教咱们怎么听人劝,怎么虚心学习,别整天就知道刷手机,要多跟人交流交流哦。
大军师诸葛亮啊,真的是超级大忙人啊,啥事儿都得他操心。
有一回啊,这位老兄竟然亲自下场去校对公文,这可是既费脑子,又费体力的活儿啊。
就在这时,主簿杨颙这货直接走进来,看着正在埋头苦干的诸葛亮,就开始吐槽了:
“喂喂喂,丞相大人啊,治国这事儿,得讲规矩啊,上下级之间得有个度。
咱就举个栗子,想象一下啊,有这么一户土豪家庭,家里有仆人耕地,丫鬟做饭,鸡叫起床,狗看门,牛拉车,马代步,家里一切都妥妥帖帖的,主人就负责喝喝小酒,享受人生。
突然有一天,这主人抽风了,说自己要干所有的活,不让下人插手了。
结果呢?
累得跟狗一样,啥也没干成。难道说这主人的能力,还不如那些仆人和鸡狗吗?
肯定不是啦,这货就是忘了自己是个土豪,该干啥干啥去。
所以啊,古人说得好,‘坐着瞎逼逼、做决定的是王公贵族,动手干活的是小跟班们’。
就像那个丙吉,路上死了人他都不管,却去担心天气热了,牛会喘气。
那个陈平也是,国家的钱粮收入,他都不去了解,直接说‘有人管这事儿,别烦我’。
他们才是真正懂得什么叫各司其职。
您现在管着国家大事儿,却跑来亲自改公文,热得跟烤炉似的,这不是自找罪受吗?”
诸葛亮一听,觉得这货说得挺有道理的,就感谢了他一把。
后来啊,杨颙这货竟然去世了,诸葛亮伤心得哭了整整三天呢,眼睛都哭肿了。
再说说那年六月,甲戌日那天,任城威王曹彰这老兄也走了;甲申日,魏寿肃侯贾诩也跟大家说拜拜了。
哎呀,人生就是这么无常啊,说不定哪天就轮到你我了。
那年头还真是多灾多难,不仅人走得勤快,还发了大水,老百姓可就遭了罪了。
吴国那边也是闹腾得不行,贺齐这货带着兵偷袭了蕲春,还把太守晋宗给抓了,然后才撤兵。
话说啊,早先那益州郡有个土豪叫雍闿,这家伙可不是个省心的主儿。
他看着太守正昂就闹心,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给正昂来了个“下线处理”。
然后他靠着吴交趾太守士燮这棵大树,向吴国递交了投名状。
这还不算完,他还把新任太守、成都小哥张裔给绑了,当做见面礼送给了吴国。
吴国老大一看,哎呦,这雍闿挺会做人啊,直接提拔他当永昌太守。
可这事儿在永昌郡的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眼里,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啊。
他们一挥手,官员、士兵们就把边界一封,城池一守,让雍闿在外面干瞪眼进不去。
雍闿也不是吃素的,就派了同郡的孟获,去四处游说,让那些夷族都跳反。
这不,牂柯太守朱褒、越嶲的夷族酋长高定都跟着反了,一起响应雍闿的号召。
诸葛亮那头呢,因为国葬的大事儿,暂时没空搭理这些反叛的小儿科,就随便抚慰了一下,没派兵去讨伐。
他一门心思让百姓种地、攒粮食,关起门来让百姓休养生息。
等到大家生活安定了,粮食也够了,咱们再慢慢谈用兵之道。
转眼到了秋季八月丁卯日,朝廷搞了个大动作,任命廷尉锺繇为太尉,还让治书执法高柔,临时客串廷尉的角色。
那时候,三公们真是闲得蛋疼,也没啥政务可掺和。
这高柔就写了个报告,给文帝说:
“三公和辅佐大臣们,可都是国家的顶梁柱啊,老百姓都盯着他们看呢。
虽然现在设了三公,但啥活儿也不让他们干,他们就只能干瞪眼,也不提啥建议。
这跟朝廷重用大臣,想听取他们意见的原则,可是背道而驰的。
古时候,只要刑罚、政令有疑问,都会找三公和大臣们开个会。
以后朝廷有啥疑惑,或者跟刑狱有关的大事,都应该问问三公的意见。
而且,三公每个月初一、十五上朝的时候,还得特别要求他们吐槽一下政策的得失,这样才能更广泛地了解民情。
这样不仅能给您提供新的思路,还能补补您考虑不周的地方,更能把您的威望和德行发扬光大。”
文帝一听,哎呦不错哦,就采纳了高柔的建议。
辛未日那天,文帝心血来潮,跑到荥阳去打猎,还顺便来了个东部深度游。
到了九月甲辰日,他老人家就到了许昌,这一路可真是嗨皮到不行啊!
话说那蜀汉的尚书,义阳的邓芝,他跟咱们的丞相诸葛亮说:
“咱们的皇上还是个小鲜肉,刚上位,得派个重量级人物去吴国,再刷一波好感度。”
诸葛亮一听,乐得跟朵花儿似的,说:
“这事儿我早就琢磨过了,就是没找到合适的人选,现在终于找到了。”
邓芝一脸懵逼,问:“这人是谁啊?”
诸葛亮拍了拍邓芝的肩膀,说:“就是你啊,使君。”
于是,邓芝就以中郎将的身份,带着使命去吴国了。
到了冬季十月,邓芝到了吴国。
那时候吴王还没跟魏国彻底断交,心里七上八下的,一开始也没急着见邓芝。
邓芝可不干了,自己上表请见,说:
“我来这儿,也是替吴国着想,不是光为了蜀国。”
吴王一听,这才见了他,说:
“我当然想跟蜀国好,但你们皇上年纪小,地盘小,国力弱,我怕你们撑不住。”
邓芝一听,不慌不忙地回答:
“咱们吴蜀两国,占了四个州的地盘。
大王您是当世的英才,诸葛亮也是人中之龙。
蜀国有天险,吴国有大江。
咱们联手,进可攻,退可守,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儿吗?
如果大王您向魏国低头,魏国肯定得寸进尺,让您进贡,要您太子做人质。
您要是不答应,他们就找借口打您,我们蜀国再趁机来分一杯羹,那江南可就真不是您的了。”
吴王听了,沉默了好一会儿,最后说:“你说得对。”
于是跟魏国断了关系,专心跟蜀汉交好。
同年,蜀汉的后主还立了张氏为皇后,这事儿也挺热闹的。
公元224年。
春天,魏文帝这哥们儿就从许昌溜达回洛阳了。
你们知道不,自从汉献帝的初平年以来啊,教育这档子事儿就被扔到了一边,整个就是颓废到不行啊!
不过呢,到了四月,文帝突然开窍了,拍着大腿说:
“艾玛,咱们得把太学重新整起来啊!”
于是乎,太学就这么重新开业了,还搞了个博士职位,考试方式也回归到了汉朝的老套路,考《五经》啥的。
这时候,吴王孙权这小伙子也没闲着,派了个叫张温的辅义中郎将,这哥们儿是吴郡人,去蜀汉串串门儿,拉拉关系。
从那以后啊,吴国和蜀汉就像是好基友一样,书信、使臣你来我往的,关系老铁了!
吴王想和蜀汉后主或者诸葛亮唠唠嗑,就经常让陆逊去当个传话筒;他甚至还把自己的印章,甩给陆逊一枚,每次写信都先让陆逊过过眼,哪里写得不对,陆逊就直接给改了,再啪嗒一声盖上印章发出去,这操作也是六六六啊!
蜀汉这边儿呢,也是挺讲究,又派了个叫邓芝的回访吴国。
吴王跟邓芝瞎聊的时候说啊:“嗨,要是天下太平,咱们两国君主分治天下,那该多爽啊!”
邓芝一听,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说:
“哎呀,大王啊,这天底下可容不下两个老大,你等咱们联手把魏国给灭了,到时候如果你还不懂顺势而为,那咱们两国可就得干一架了。”
吴王听了哈哈大笑,说:“邓芝啊,你这人真是直接得不要不要的!”
转眼间就到了秋季七月,文帝又跑到许昌去浪了。
他琢磨着:“这回咱得怼一波吴国!”
可侍中辛毗却给他泼冷水:
“皇上啊,国家才刚稳定,地盘儿大是大了,可人还少啊。
这时候去怼吴国,真的不是啥好主意。
想当年武皇帝那么牛X,也只能打到长江边儿就得撤。
咱们现在的实力还不如以前呢,再去招惹吴国,真的不容易。
咱们现在还是养精蓄锐,种种地吧,等十年后再怼也不迟啊。”
文帝有点不耐烦:
“你的意思是,我还得把孙权这个麻烦,留给子孙去解决?”
辛毗回答说:“想当年,周文王就是把商纣王,这个大麻烦,留给了周武王,因为他知道时机未到。”
可惜啊,文帝没听进去,还是决定要怼。
于是乎,八月里,文帝亲自带着龙舟水军,顺着蔡河、颍水进了淮河,一直开到了寿春。
到了九月,又跑到了广陵,这可真是一路怼过去啊!
这文帝也是个不安分的主儿,哈哈!
话说那个吴安东将军徐盛,这哥们儿绝对是个心机男,他想出了个绝妙的点子:
把木桩子一竖,外面裹上苇席,搞出个“假城池”和“望楼”。
这假城池从石头城一直连到江乘,一气儿能连上几百里,简直就是古代版的“速成城市”。
而且,这事儿还是一夜之间就搞定了,这速度,比网红打卡地还快!
长江上,徐盛还安排了不少舰船,仿佛是“海上巡逻队”,来回巡逻,这阵势,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毛。
那会儿长江的水位涨得飞快,文帝站在江边一看,心里就叹了口气,说:
“咱们魏国虽然人多势众,铁骑千千万,可这会儿却使不上劲,看来是赢不了了。”
文帝正坐在龙舟上,突然一阵狂风大浪,龙舟就跟过山车似的,上上下下,差点翻了。
文帝就问身边的大臣们:
“孙权那小子会亲自来吗?”
大臣们七嘴八舌的,都说:
“陛下您亲自带兵打吴,孙权肯定吓得不轻,得把全部兵力都调来,但他又不敢把兵权交给别人,肯定会亲自来。”
但刘晔这小子不这么看,他说:
“孙权肯定觉得,陛下您亲征,是想引他出来,然后偷偷派别的将领过江,所以他肯定已经布置好了,等着咱们进攻,既不会亲自来,也不会撤退。”
文帝在江边等了好几天,可孙权那小子就是没露面,文帝只好下令撤兵。
就在这时候,曹休那小子上书说,有个投降的吴人,供出了孙权的行踪,说孙权已经在濡须口了。
中领军卫臻听了,摇摇头说:
“孙权那小子,肯定是靠着长江的天然屏障,不敢跟咱们硬碰硬,这消息肯定是他故意放出来的,用来掩饰他的害怕!”
再一审问那投降的吴人,果不其然,这消息就是吴国守将散布的“假新闻”。
可见,心机和策略都是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
有时候,真相可能就在你的眼皮底下,只是你还没发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