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一章 竹雕
王宇哲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这件竹雕是多年前,父亲从一个外国友人那里,花了高价买回来的。
父亲非常的喜欢这个竹雕,平时它就放在父亲的书房里。
这次,家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手里的现钱根本就周转不开。
家里的一些瓷器和玉器,还有母亲的一些珠宝都已经变卖了,但是还是杯水车薪。
父亲就让哥哥把自己书房里的古董,都拿去变卖,事到如今,留着那些古董也没有用了。
全家都知道父亲有多喜欢这个竹雕的香薰,哥哥按照父亲的吩咐,变卖了其它的瓷器和书画等物。
唯有这个竹雕香薰,哥哥没舍得拿走。
今日,王宇哲想要进入到‘善藏’拍卖会里,看看能不能碰到往日里父亲的故旧好友,请求他们伸手帮忙。
可总不能空着手前来,他就狠着心咬牙拿了这个竹雕来了。
他想着,先拿着竹雕以拍卖的名义先混进去,然后再找人。
如果那些人实在不愿意帮忙,他就求他们买下自己手里的竹雕,也权当凑回点资金了。
谁知道,没有‘善藏’的邀请函,他竟然连大门也进不去。
罗程现在跟在陈林身边时间长了,也练就了一双懂得看好东西的眼睛。
他一见这竹雕,就赶忙凑了过来,看着那竹雕道:“我去,这竹雕是个好东西啊.......”
陈林赞成的点了点头,看向那个朱缨所制的竹刻香薰。
中国人对竹的偏爱,可谓是独树一帜的。
从幼小的笋,到长成的竹,竹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着华夏民族的衣食住行。
竹纸、竹简、竹编、竹刻、竹屋、竹院......小到纤维,大到竹林,皆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竹虽然参与着琐细和烟火,却又出脱于尘世。
在追求高雅格调的文人雅士眼中,竹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它既能与梅兰菊并列,又能跻身“岁寒三友”之列。
在众多的古典意象中,竹还受到了以苏轼为首的名家肯定,成为诗词歌赋中不可缺少的一角。
众多的竹在利用方式中,竹雕的历史颇为悠久,甚至被称为“百雕之祖”。
它始于竹刻记事,赫赫有名的《竹书纪年》发掘时正是散乱的竹简。
虽然随着历史发展,竹刻记事已经被逐渐取代,但竹刻艺术却逐渐发展起来。
西汉马王堆汉墓中,便有出土的雕龙彩漆竹勺。
到了晋朝,已经出现了竹雕的笔筒。
延至明清,竹雕的艺术已经相当成熟,甚至衍生出各种流派名家。
竹刻工艺,是远古先民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工艺品类,在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建筑中的大梁、门扇、屋椽、窗格、栏柱,乃至室内陈设的家具上,都离不开这类雕刻。
竹材易得,竹刻难攻。
元明之前,竹刻只是零星出现,尚未形成专门工艺门类。
此后,乱世中的落魄文人亦工亦匠,致力于竹刻工艺。
终于把它从以实用为主的工艺,提升到能登堂入室的极富雅致的艺术品。
“以刀代笔”、“以书画入竹刻”,这是竹刻工艺最重要的理念和方法。
中国竹刻艺术历经数百年的繁荣,已形成立体圆雕、竹根雕、留青竹刻、翻簧竹刻等几大类别。
明清两代,数十位竹刻名家传续不绝,才成就嘉定竹刻之乡的美名。
根据《竹人录》记载,明正德到清嘉庆之间,嘉定竹雕人甚至有67人之多。
明清竹刻艺术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嘉定和金陵两派。
嘉定派,又以三朱为首,他们是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
其中朱鹤可谓是嘉定派的开山鼻祖。
朱鹤,字子鸣,号松邻,曾跟随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曹时中学印。
甚至“得缪篆不传之秘”,还和当时的才子陆深、沈龄交好。
受其影响拥有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也为嘉定竹刻,留下了最早的文献记载。
朱鹤擅作笔筒、香筒、簪钗等物,刀法稳重深刻。
作品多用透雕、深雕、高浮雕技法。
他富有创造精神,能将画与印融纳于竹雕之中,艺术性颇高。
当时的人们,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他的作品---“玉人云鬓堆鸦处,斜插朱松邻一枝”。
乾隆帝亦为其制作的《西园雅集图笔筒》题词:“高技必应论高士,传形莫若善传神。”
朱鹤的风格奠定了嘉定派的基础风格,即以“深刻”和“透雕”为代表特色。
而他的儿子朱缨,则继承父业,亦成为了竹刻名家。
朱缨,字清父,号小松,工于小篆行草,其诗“风流洒落,任意抒写”。
其画气韵生动,颇为动人,在书、画、印等方面的深厚造诣,使他的竹雕作品显得更富灵气、更显风趣。
其竹木雕像作品,更是被人称赞为“刻竹木为古仙佛像,鉴者比于吴道子所绘”。
“畸人逸士,镂削尺管,随色象类,悉中其窥,鸟欲舒翼,花欲舞风,人则瞪目而衣举,虫则昂股而气雄,始之者小松。”
这些溢美之词,不甚言表。
在朱缨去世后,他的密友徐学谟,更是动情地为他写下《朱隐君墓志铭》,称他的竹刻“妙夺天巧,工令鬼惊”。
而朱缨的儿子--朱三松,名雅徵,号三松,以号行世,朱松邻之孙。
约活动于明天启、崇祯年间。
朱三松继承家传,精于竹刻,造诣极深。
他所刻画面,多取材于文学作品,其物象神完情足,栩栩如生。
代表作有浮雕《窥简图》笔筒、竹根圆雕《残荷》笔洗等。
朱氏祖孙三人,精研竹刻前后百余年,他们的竹刻艺术,对当时及后世的竹刻工艺,均产生深远影响,世称“三朱”。
明代的竹雕也有其朝代特点,细细欣赏明清竹雕。
不难发现明代的竹雕风格,大多浑厚质朴、构图饱满、刀工深峻。
而且线条刚劲有力,图案纹饰布满器身。
清代前期的竹雕制品,带有明代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