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七章 祭红釉瓷
陈林听她这样说,心里不由得一动,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器物。
还没等他说话呢,旁边的博物馆的于馆长却突然激动起来。
他一下子站了起来,连身边的杨老也是神情激动,两人的目光同时落在提问的女孩子身上。
“姑娘,你说的是真的吗?”于馆长兴奋的问道,“真的是红色的天球瓶?”
于馆长和杨老的眼睛里,似乎就要放出光来。
看得众人都疑惑无比,连卫之辰也迷糊了。
这是怎么了,怎么好好的馆长和杨老就激动成这样?
丁栩轻轻碰了下陈林,低声问道:“陈哥,这是怎么回事啊?”
“他们在问那个女孩子什么,她说的家里的那个天球瓶有什么特别吗?”
陈林笑了笑,低声道:“当然特别了,那是太特别了。”
“不出意外的话,那个女孩子家里的天球瓶,是个极罕见的珍品,能做为国宝收藏的那种。”
丁栩倒抽一口凉气,也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陈林轻轻拍拍他的肩膀,淡淡笑道:“你等会儿就知道了。”
那个女孩子被于馆长和杨老盯着,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真的呀,我........我手机里还有照片的........”
于馆长看那样子恨不得冲上去,一把将人家小姑娘的手机给夺过来似的。
“那能不能给我看看?”于馆长焦急的道。
“可以.........,”,女孩子不知道是发生了什么,只知道自家那个颜色特异的瓷瓶,似乎是引起了专家的兴趣。
女孩子把手机打开,翻到了相册里的几张照片,递给了于馆长看。
于馆长迫不及待的接过手机,一眼就看到那图片里,如红宝石般漂亮的天球瓶。
“天哪,真的是它,真的是呀,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于馆长拿着手机,兴奋的就差手舞足蹈起来了。
杨老也赶紧凑过去看,紧接着脸上露出十分激动兴奋的表情来。
“祭红,真的是祭红啊.........”,杨老只是翻来覆去的重复着这一句话。
女孩子整个人都懵了,愣愣的看向一旁面带微笑的陈林。
“鉴定师先生,我家这个天球瓶也是古董吗?”
女孩子仍有些怀疑,有些不确定的问道:“你不会觉得这种红色看起来有些假吗?”
陈林一下子笑了,他温和的问那个女孩子道:“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啊?”
女孩子想都没想的说道:“因为我看那些珍贵的古董瓷器里,大都是素雅清淡的风格。”
“像是青色、白色、蓝色这种,我还真没见到过这样艳丽的红色呢。”
听到这个,周围的其它人也跟着纷纷议论起来。
“是啊,我也没有见过这样红宝石颜色的瓷器啊。”
“清朝的粉彩瓷器我倒是见过,但是也没有这样鲜亮的红色的........”
“该不会是仿造古董的人不懂行,直接把青花仿成红色了吧?”
一时间,围观的众人,说什么的都有。
陈林抬手做了个停止的手势,众人的议论声瞬间就消失了。
他们知道,这是这位内地的鉴定师先生,要给他们讲那个揭开谜底了。
“诸位,我先给你们科普一个知识,瓷器里是有红釉瓷这种器物的!”
“它有好几个名称,祭红、霁红、醉红、鸡血红、极红、宝石红、牛血红等等,其实都是指的同一个意思。”
“这种红釉瓷,在明朝年间就被广泛称之为祭红。”
“因为在古代,这种祭红瓷非常的珍贵,很难烧制出来,就算是皇帝也不敢独享。”
“所以,这种红釉瓷的器物都被用来作为祭祀上天的供奉物,这才有了祭红的名称。”
“红釉瓷器,源自于宋代的钧窑,元代景德镇开始烧造。”
“明永乐时期的鲜红,就已经著称于世,宜德时期更发展到新的高峰。”
“这种红釉颜色之鲜 , 色调之美, 为后世所难以比拟。”
“华夏人常以红色代表吉祥、富贵。”
“这种红釉瓷,被誉为“千窑一宝”,自元代开始便成为祭祀、陈设、观赏的主要瓷种。”
“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最喜好红色,他的喜好影响到了永乐、宣德时期。”
“此时的红釉和青花一样,开始成熟起来。”
“宣德的红釉瓷,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说它们如初凝之牛血。”
“也就是说,宣德的红釉是非常厚重,沉着,不飘浮的,非常的漂亮。”
“这种名目繁多的红釉瓷,现在泛称之为 “红釉”。”
“当时,宣德时期的红釉,因为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带回来的红釉材质为大量的红宝石料。”
“工人们的技艺也越来越好, 红釉的颜色有深 、略深、浅、淡之分。”
“ 深的色黑红 , 釉厚 , 气泡较多 ; 略深的色调艳丽 , 釉质较前者略薄 , 也有气泡 。”
“ 浅的颜色 , 分外明净 , 就像是红宝石 。”
“ 以上这种红色的釉面,均有不同程 度的桔皮纹。”
“淡的一类,则如桃花的红润,釉面平滑,不过这一釉色的形成是非常难得的。”
那女孩子听得半知半解,小声问道:“那.........那这东西是不是很值钱.........”
“当然值钱了,”陈林点头道,“如果是真的,那可就不是一般的值钱,而是值大钱!”
“古人配制祭红釉瓷,真可谓不惜工本。”
“什么名贵的材料都往下丢,像是珊瑚,玛瑙,玉石,珠子、烧料等,珍贵原料的使用也在所不惜。”
“一般配方多要使用十多种原料,以及多种珍贵宝石组成。”
“有的配方里面,甚至还要真的掺入黄金,可是烧成率仍然非常低。”
“所以这种烧制成功的祭红瓷器,被称为‘千窑一宝’,那也不算是夸张了。”
“这千窑一宝,也就是上百炉的窑火中,才有可能得到一、两件祭红。”
“所以烧造祭红,是以国家强大的财力为后盾的。”
“只有强大的财政支持,才得以烧出红釉瓷器,才能万里选一地挑选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