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二章 元代瑰宝
在元之前,是没有青花一说的。
所谓的“唐青花”和“宋青花”,在学术界尚存争议。
只是巩县窑、和龙泉窑试烧的非主流蓝彩瓷,并未得到唐宋时代官方和民间的认可。
从元青花始,华夏的瓷器不再固守极简主义,进入青花和彩绘竞相绽放的时代。
元青花,以苏麻离青的神秘幽蓝,赢得世人追捧。
然而,人们很快发现,元青花是一个无法获得历史文献证实的尴尬命题。
在长达五百多年的青花烧造历史上,没有任何关于元代烧造青花瓷的记载。
故宫收藏有宋至明清的许多文物精品,独缺元代青花瓷传世记录。
直到1952年,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青花象耳瓶,被研究者波谱定为14世纪青花瓷断代标准器。
并得到全世界华夏古陶瓷学者的公认,并定名为“至正青花”,从此掀开元青花神秘的面纱。
另有一种说法称,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约300多件。
但其中200余件在国外,100余件在国内国有收藏机构。
尽管这种说法饱受质疑,但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元青花的珍稀和名贵。
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样样是精品。
它有着当时的客观原因。
一是,物质条件。
元代,是华夏古代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大帝国。
蒙古人,是打遍天下无敌手,铁骑横扫亚欧大陆,把王帐都设到了中西亚。
并打通了汉地、与中西亚已经阻隔三百余年之久的丝绸之路。
中西方人民的交往,再次兴盛起来了。
元代青花瓷,就是在中西民族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
青花瓷颜色是白、蓝色的,元代以前华夏瓷器以单色釉为主。
如唐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
而这种青、蓝色的原料,主要是来源于一种叫做苏麻离青的原材。
苏麻离青,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会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
但是这种材料它是舶来品,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
有一种说法,说苏麻离青是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
这种材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并非华夏本土所有。
丝绸之路在唐朝时极为繁荣,舶来品良多,而苏麻离青正是在这一时期传入华夏。
这也是为什么,青花瓷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原因。
但是唐代,却并没有出现让人惊艳的青花瓷。
因为唐朝,是华夏人民大为自信的时代。
各国对于唐文化是怀着崇拜的心情,这使得唐人在与其他文化交流时,还是以自己文化为主。
所以在瓷器制作中,还是以华夏的传统工艺为主。
其艺术风格,是为了迎合唐代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和汉族人民的生活需要。
唐末五代,丝绸之路再次受阻,宋代无法恢复。
直到元朝,丝路在蒙古人的铁骑下再次打通了。
苏麻离青再次传入了华夏,这才成为了元代青花瓷,能横空出世的重要物质条件。
二是,技术条件。
元代青花瓷的原材料,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其制作工艺也是中西结合的产物。
传说,最早生产出青花瓷的工匠不是汉人,而是回回匠。
元代打通了丝绸之路后,中西方之间的路上贸易再次兴起。
与此同时,彼此之间的人员交流,也在贸易之中进行着。
许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的穆斯林商人,便利用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大量的进入华夏,盛况空前。
元朝虽然实行四等人制,但是这些穆斯林被列为了第二等,受到了蒙古统治者的尊敬。
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得到了延续和保护。
而且许多回回人,因为在中原之地没有根基又擅长做生意,所以往往被蒙古人雇去管理经济,做到了高官。
大量的穆斯林,在元朝民族政策的鼓励下,更加愿意来到华夏发展。
而这些来华的穆斯林中,就包含了大批的工匠和手工艺者。
蒙古人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他们的文化是比较落后的。
因此他们对于拥有高超技艺的工匠艺人,尤为钟爱。
在征服中原之地就曾下令城破之后,不得随意屠杀工匠。
在统一天下之后,手工业者单独被列入了匠籍。
并且西亚花拉子模一场战役中,就有10万工匠艺人被迁往东方国度。
所以回回匠来到华夏,他们的总体待遇还是不错的。
西域的手工业者来到华夏之后,元朝会把他们编入地方官局。
让他们负责各种手工业的制造和农业生产。
他们多擅长纺织、制瓷、金银铁器等行业,其中不乏优秀的制瓷艺人。
当时,被编入制瓷重要之地的--江西梁瓷局的,就有一百名回回匠。
由于这些回回工匠,所属浮梁瓷局,因此被称作“浮匠”。
这些浮匠本就是手艺高超的艺人,他们在元政府宽松的政策下,能够很好地继续发展本民族特色、和吸收中华民族的文化。
所以当他们将西域文化,与华夏传统文化相融合后,就产生了精妙绝伦的青花瓷。
这就是为什么青花瓷一诞生就是精品,因为它一开始就是出自于名匠之手,少了一些工艺上的探索。
这其中,元朝对的大的追求,也促进了制瓷工艺的改变。
元人喜欢大,或者说蒙古人天生就喜欢大。
这从他们的国号,就可以窥知一二。
所谓的“元”来自《易经》里的“大哉乾元”,元就是大的意思。
再比如,想要拍蒙古人马屁的黄文仲,他所写的《大都赋》,这篇文章说来说去都是在写元朝的大。
蒙古人喜欢大,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与生产生活环境有关。
蒙古人是一个游牧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他们豪放不羁的民族个性。
他们豪饮成风,每当取得战争的胜利,或者在重大节日与活动的时候,都要大量饮酒并狂欢。
那么狂欢的活动现场上,就出现了可以“贮酒可三十余石”的渎山大玉海。
还许多叫做‘满忽儿”的大饮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