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彼此看不顺眼的甘石两家,只能等待结果的黔首百
让我们看看在天幕上研究新历法的进展缓慢的“天文组”,然而在大秦的一群君臣脸上却露出了一丝淡然的微笑。
在这方面,秦国实际上比天幕上的“农部”更为敏感。
毕竟,秦皇早已下令征召了甘、石两家进入咸阳,虽然现在他们还在前往咸阳的路上。
而且,不仅仅是甘、石两家的人才,还招揽了精通天文历法的人才,这段时间也陆续有这方面的人才自荐或被推荐。
可以说,他们在这一行动中还是相当重视,并且迅速推进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秦皇轻视天幕上的“农部”。
毕竟,“农部”要研究的事情太多太杂,这点秦皇也是看在眼里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天幕上的“农部”一时疏忽,有些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没想到仅仅凭借“秦皇”目前掌握的知识,就想要推演出一部新的、完整的、贴合当前农时的历法,其实也属正常。
所以,在大秦皇宫里的一群君臣中,除了农学家之外,其他人也没有轻视天幕上的“农部”的意思。
只是,农学家们却对此感到有些尴尬。
毕竟太子扶苏如此信任他们,并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秦皇。
结果这些农家子弟却未能完美完成,反而需要太子扶苏去请精通天文历法的人来帮忙。
这让秦皇多少有些自责。
想到这里,农学家们相视一笑,都轻轻点头,心中决定将研究天文一事纳入未来农家子孙的学习内容之中。
毕竟,农学家们发现,要想真正种好田,光研究地利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结合天文,这样才能在上应天时、下应地利、内应四时的情况下,真正种好田地。
另一边,正在从甘家和石家前往咸阳的路上。
当看到太子扶苏想“请”这两家进入咸阳研究天文时,他们的嘴角都不由自主地抽搐了一下。
应该说,太子扶苏和天幕下的秦皇都是霸道的!
能请就请,不能请就直接硬拉,根本不给人拒绝的机会。
而秦皇也是如此,下诏令征召甘、石两家后,两家必须进京。
至于拒绝吗?
可以,只要甘、石两家愿意为拒绝秦皇的诏令付出全家性命的代价就可以。
毕竟,第一次派人用礼请不来的话,第二次派来的就是秦国的勇士了。
至于如何强迫甘、石两家入京,要么是强迫他们全家入京,要么是强迫他们全家赴死,这都不容易说。
反正听说秦皇并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
甘、石两家与秦国并没有深仇大恨,没有必要为难秦国和秦皇。
因此,在接到秦皇的诏令后,甘、石两家族长乖乖地让族人收拾行李,带着家人,在秦国勇士的护送下来到咸阳。
只是,一想到要和自己的对手合作,甘、石两家族长都皱起了眉头。
因为春秋战国数百年间,诸子百家之中,如果要说谁对天文研究最深,那一定不是甘、石两家。
在天文之道上,道家、阴阳家远不如甘、石两家。
毕竟道家、阴阳家的学者,对天文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出于个人兴趣。
即使观察、研究出了相应的结果,也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著书立说,传承给道家、阴阳家的后代学子。
但甘、石两家则不同,从甘家先祖甘德,石家先祖石申开始,两大家族世代都在研究天文之道。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两家中年纪尚小的孩童,在普通妇女耳濡目染之下,也能随口说出一些天文知识。
历代族人在研究出成果后,还会将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成果记录下来,再传给家族后代。
数十、数百甚至上千人的专业团队,几百年来从未中断过研究。
这是何等恐怖的一件事!
比如,有些人一生可能只能见到一次天文现象,而且无法验证。
但甘、石两家却能记录下来,通过家族后代多次观测验证秦皇的预测是否准确。
例如,两大家族的前辈曾多次观测到一颗星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复出现在天空中。
最早的记录是在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
孔子在《左传·鲁文公十四年》中也有记载:“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接下来在秦厉公十年(公元前467年),这种现象也曾出现过。
然后在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5月15日),这种现象再次出现。
根据两大家族前辈的推测,这种现象大约每隔七十余年才会出现一次。
而现在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只需再过五十年,如果秦皇的后代子孙还能再次观测到这颗星的话,那么两大家族就可以更准确地确定这颗星的周期。
这是两大家族,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人,不断研究天文的一件恐怖的事。
只要是肉眼能观测到的、重复出现的天文现象,两大家族就能用一代又一代的时间耐心等待、观测、记录并传承下去。
正因为当时只有甘、石两家是专门全族致力于天文研究的原因,所以甘、石两家的关系原本很好,经常进行天文方面的交流。
但交流难免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见。
这些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有些可以被对方接受,有些却无法让对方信服。
因此不知从何时起,由于一些无法让对方完全信服的想法和意见,甘、石两家逐渐有了争执。
这些争执在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逐渐变成了矛盾。
最终,甘、石两家从原本共同研究天文的专业家族,变成了互相看不顺眼的对手。
可以说,甘、石两家的关系,就像墨家和公输家之间的关系差不多。
对于甘、石两家族长来说,去咸阳与对方合作,自然会感到不快。
当然,尽管感到不快,秦皇也知道推演出一部新的、完整的、贴合当前农时的历法对天下百姓的重要性。
所以,当两大家族在咸阳真正碰面时,最多也只是在嘴上骂几句,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会认真合作。
最重要的是,如果秦皇不好好推演出一部新的、完整的、贴合当前农时的历法,谁知道秦皇会不会直接杀掉他们全家呢!
之前从未见过秦皇,只能通过过去六国对秦国以及秦皇的宣传,了解秦国及秦皇。
对于这位真正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霸主,秦皇在心中充满了敬意,甚至是敬畏。
此时,天下各地的百姓得知天幕上的“许子”说“天文组”的各种历法都有问题后,纷纷议论纷纷。
“《颛顼历》的历法时间不对就算了,为什么《周历》的历法时间也不对?我一直以来都是按照《周历》的时间来种植。”
“我是按照《黄帝历》的时间来种植,结果没想到《黄帝历》的时间也不对!”
“《颛顼历》、《黄帝历》、《农历》、《殷历》、《周历》、《鲁历》,原以为至少其中有一部历法的时间是对的。”
“但谁能想到,六部历法的时间居然都不对!”
“我就说我之前种庄稼的产量为什么这么低,原来是按照错误的时间来种植,不符合天时和季节!”
“但是六部历法的时间都不对,我们以后该怎么种植?难道不按照历法时间来种植了吗?”
“可是不按照历法时间来种植,谁又能清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呢?”
……
历法可以说是与百姓种植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
此时,百姓们突然得知自己一直依赖、参考、指导种植的各种历法都有问题后,顿时慌乱起来。
但很快,一些年长的长者站出来一边大声呵斥,一边稳定人心:
“急什么!就算历法有问题又怎么样?”
“我们过去不也是一直这样种植吗?”
“继续按照以前的方法种植就好了!”
“最多产量多一点或少一点而已。”
“之前天幕教我们的大田法和各种肥料的制作与使用方法,已经足够暂时弥补因历法指导种植时间错误带来的减产问题。”
“历法有问题这件事,咸阳城中的陛下肯定比我们更加着急,难道你们没注意到吗?”
“之前陛下已经下令征召各地懂得天文的贤才到咸阳了吗?”
“很明显陛下也知道我们现在使用的历法有问题,所以才会征召懂得天文的贤才来推演一部新的、完整的、贴合当前农时的历法。”
“我们只需要相信陛下,耐心等待陛下和各位大人推演出来的新的、完整的、贴合当前农时的历法即可。”
“等到陛下和各位大人推演出新的、完整的、贴合当前农时的历法后,陛下一定会派人来教导我们学习新的历法。”
“所以,接到陛下的命令前,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在一群长者的呵斥下,原本惊慌失措的人们渐渐平静下来。
是啊,现在各种历法的时间都不对,但百姓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秦皇想要做什么,他们几个不懂天文的百姓又能做什么呢?
因此,尽管很无奈,但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咸阳城中的各位大人推演出一部新的、完整的、贴合当前农时的历法。
在此之前,他们应该继续按照过去的办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