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收获水利大才郑国,第三次天幕落下帷幕【求订阅
【太子扶苏又补充了一批工匠,数量可观,心情也很好。他最后看了看有些担忧不安的中年汉子,温和地说道:“郑卿,对于秦国的处理,可有什么怨言?”】
【被太子扶苏称为郑卿的中年汉子是郑国。】
【听到太子扶苏的询问后,郑国立刻摇头道:“秦国能够宽恕我无罪之身,让我得以活命,已经是法外开恩,我感激都来不及,又怎么会有什么怨言!”】
【这话确实出自真心。要知道,郑国原本是韩国派遣到秦国的间客,负责游说秦国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修建水渠,让韩国不必分心于攻打韩国。】
【在阴谋败露之后,秦国处死他也算是合乎常理的事情。】
【然而,秦国不仅没有杀他,反而让他继续负责主持修建关中的水渠,让他得以施展一生所学,尽心尽力,甚至还将他修建的水渠命名为郑国渠!】
【可以说,当他看到刻有“郑国渠”三字的石碑立在关中的道路上时,他的人生也就此不再遗憾。】
【所以即使秦国在他建完关中水渠后就杀了他,他也不会有怨恨,甚至可以说他在修建完关中水渠后就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心理准备。】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在他修建完关中水渠后,秦王组织九卿廷议对他进行审判,最终认为他的功过相抵,所以秦国没有杀他,但也未给予奖赏。】
【对于这样的结果,郑国已经非常满意,毕竟能够继续活下去,他自然不会想去死。】
【听到郑国的回答,太子扶苏脸上的满意表情更加明显,继续说道:“郑卿没有怨言就好,虽然郑卿修建了关中的水渠,但没有得到奖赏。”】
【“但这也意味着郑卿过去的事情,从此一笔勾销,以后不会再有人拿着这些事情来指责你,让你为难。”】
【“同时,郑卿也向秦国上下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今后五年八十七年,秦国虽然在短时间内不会再建造像关中水渠这样大的工程,但各种水利小工程还是会有的。”】
【“这些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就是郑卿立功的机会。”】
【“以后郑卿可以借着建设这些水利工程的机会,升官进爵也不是问题。”】
【“另外,如今诸子百家之中,还没有一家学派能够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到自成一家的说法。”】
【“而郑卿在水利工程方面有着大才,我认为郑卿如果将来能把一生中积累的各种经验、知识,全部归纳总结,整理成书的话。”】
【“那么将来郑卿用这个在诸子百家之中,开创一个名为‘水家’的新学派,也是未尝不可的!”】
【“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步的话,那么将来郑卿就会被人们尊称为:郑子,也是未尝不可的!”】
【听到太子扶苏的话,郑国也不禁喘息急促起来。】
【原本他认为自己能留下一条性命就已经很好了,但他绝对没有想到,这只是一个开始。】
【秦国不仅没有杀他,甚至还有意继续重用他。】
【而且以郑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才能,未来升官进爵也不是问题。】
【如果说升官进爵只是物质方面的吸引,那么在诸子百家之中开创一个新的学派,成为自成一家的人物,被人尊称为“郑”,这种精神上的荣耀更是难以抗拒的。】
【郑国能够拒绝这种物质和精神双重诱惑吗?】
【也许有人能做到,但郑子觉得他是做不到的。】
【因此面对太子扶苏描绘的美好蓝图,郑国干脆利落地向着太子扶苏拜道:“愿为殿下效劳!”】
【看着郑国恭敬地低头拜见,太子扶苏也起身走到郑国面前,虚手扶起他道:“郑卿快快请起!”】
【在郑国被扶起后,太子扶苏也不禁高兴地说:“本宫看郑卿,真是如虎添翼啊!”】
【这话太子扶苏也是出自真心。毕竟精通水利工程的人才实在是稀少。】
【甚至别说郑国,放眼整个秦国,即便是放眼天下,真正能在水利工程方面称得上大家的人,十个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
【水利工程有多少作用,别人可能不清楚,但太子扶苏很清楚。】
【直到现在,秦国真正能称之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只有两个。】
【一个是蜀地的都江堰。在都江堰建成后,蜀地就成了秦国最重要的粮仓。】
【为什么秦国能够连续几年征战,以一敌六?】
【除了商君变法,让秦国将士变成虎狼之师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国的粮食储备比其他六国更丰富。】
【其他六国每打完一场仗,将士们还能继续战斗,但秦国的粮食储备却往往不足以支撑他们继续战斗,不得不选择议和停战。】
【但秦国则不同,只要将士们还能继续作战,有蜀地粮仓的支持,粮食供应就不会成为大问题。】
【而秦国此前只有一个大型粮仓——蜀地。但现在秦国有了第二个大型粮仓。】
【这个第二个大型粮仓,正是由郑国负责主持修建的第二个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带来的!】
【整个郑国渠工程从秦王政元年开始,历时十数年,终于正式完工。】
【其中渠道从湖口设立,从渠道口灌入洛河,全长三百里,灌溉田地四万余顷(约十一万英亩),使关中干旱的平原变成了肥沃的土地。】
【根据地方官员和百姓的报告,渠道建成后,受郑国渠灌溉的土地每亩产量最少也有三五石,最多可达六七石,关中也因此成为秦国最富饶的地区之一。】
【可以说,在有了郑国渠带来的关中粮仓的支持后,只要秦王不愚蠢,秦国就可以逐步消耗其他六国,凭借现在的国力,也能逐渐消耗死其他六国!】
【这也是郑国渠给秦国带来的,本质上是国力提升的表现!】
【一个郑国渠就已如此,如果秦国今后再建造更多的“郑国渠”呢?】
【那将会给秦国带来多大的变化?】
【即使不提这些“郑国渠”带来的国力变化,但多建一些“郑国渠”,至少可以进一步改善地方百姓的耕种生活。】
【要知道,影响百姓耕种生活的最好方式,要么是干旱,要么是洪水。】
【如果能在大秦各地建造更多的“郑国渠”,那么在干旱时,可以保证灌溉用水充足;在洪水时,可以蓄洪分流,避免庄稼被淹,家园被毁。】
【可以说,仅凭这一点作用,他就希望在大秦各地建造更多的水利工程。】
【但谁能承担这份重任呢?】
【自然是郑国!】
【仅仅靠郑国一人,远远不够实现这个目标。】
【所以他希望郑国能把他一生积累的关于水利工程的各种经验和知识全部整理、总结、归纳,并编写成书。】
【然后招收更多的学生,培养出更多懂得水利工程的人才。】
【这样,未来郑国就能收获大量的懂得水利工程的人才,进而在全国各地建设有利于百姓耕种生活的水利工程。】
【听到太子扶苏如此重视和赞赏,站在一边的吏部尚书刚成军和农部尚书许子二人也用挑剔的目光来回扫视郑国。】
【毕竟以前太子扶苏邀请郑国的时候,并没有说过“如虎添翼”这样的话。】
【在正式接受郑国这样一个难得的水利工程人才后,太子扶苏转头对工部尚书李贵和吏部尚书刚成军说道:“工部到这里后,再设计一个部门,叫水利司。”】
【“水利司的工作由郑国负责,接下来吏部会提拔调动相应的下属到水利司工作,听从郑国的安排。”】
【李贵和刚成军都站起来回答:“是,殿下!”】
【郑国也向太子扶苏躬身道谢:“微臣,感谢殿下提拔!”】
【接着郑国又向直接上级李贵行礼道:“下官郑国,见过尚书大人!”】
【李贵微微点头,温和地说:“我们都是殿下的臣子,郑卿不必多礼!”】
【虽然之前郑国与太子扶苏并不相识,但按照刚才太子扶苏对郑国的重视程度来看,李贵估计郑国升官进爵是早晚的事。】
【甚至说不定哪天他新设的工部第七司——水利司独立出来,成为与六部并存的太子部第七司——水利部,也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需要在郑国面前摆出上级的姿态。】
【接着郑国又向吏部尚书刚成军行礼道:“下官郑国,见过户部尚书大人,水利司的相关事宜,还请尚书大人多多关照。”】
【虽然刚成军刚刚还用挑剔的目光扫视郑国,但看到郑国行礼后,他也摇摇头说:“本是分内之事,郑卿言重了。”】
【随后郑国又向在场的其他各部尚书和各部门主管行礼问候,其他各部尚书都微微点头回应,至于其他各部门主管则纷纷起身答礼。】
【等到郑国与在场的六部众臣问候完毕后,太子扶苏也温和地看着郑国说道:“现在秦国暂时没有水利工程可以让郑卿主持修建。”】
【“现在郑卿不妨趁着这段难得的闲暇时间,好好归纳、总结、整理一下自己过去修建水利工程的各种经验和知识,然后写下来。”】
【“本宫会先给你批三千张纸,作为书写之用。”】
【“用完之后,郑卿可以直接去户部造纸厂领取三千张纸继续使用。”】
【“等郑卿用完六千张纸后,估计六部或九卿所属的造纸厂规模就会进一步扩大。”】
【“到时候生产的纸张数量就会更多,郑卿需要时就不用再来问我。”】
【“另外,礼部教育司那边,郑卿闲暇时可以多讲一些水利的知识。”】
【“为将来成立水利学派做准备。”】
【“本宫很期待看到水利学派的发展壮大那一天!”】
【看到太子扶苏对郑国以及未来水利学派寄予厚望,郑国也非常感激地说:“多谢陛下厚爱!微臣一定会早日把水利学派的理论编成书籍,广传教育司诸生!”】
【太子扶苏也点了点头,随后环视六部诸臣一眼,见众臣也没有其他事情要汇报,一切都安排妥当后,立即对身边的太监吩咐道:“赐宴!”】
【接着太子扶苏站起身,笑着对六部诸臣说:“请各位卿家,随本宫共赴盛宴!”】
【六部诸臣也一起拱手道:“荣幸之至,不敢推辞!”】
【至此,秦王政十三年的太子六部小廷议会议也渐渐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