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装言情 大唐女帝:你认出我了吗?

【522】你们觉得秦王如何?(2)

  “高中?”几人一怔。

  杨易皱了皱眉,“吾观几位器宇轩昂,声色不凡,难道没有信心么?”

  张旭最受不得激,此时面红耳赤道:“区区科举,吾等日探囊取物耳!”

  其余几人也是一脸自信。

  杨易若有所思的看着这几人,陈子昂一脸无奈。

  不过很快他又将心放下来,年少轻狂总比冒犯秦王要好得多。

  而且,貌似秦王殿下并没有生气,反而是一脸欣赏的样子。

  陈子昂心里一动,他想到了当初杨易提拔他的情形。

  难道说....

  他仔细打量了这几人一番,并未发现有什么出奇的。

  能让秦王看重,想必有什么不凡才是。

  提及科举几人的话就多了起来,毕竟都是要去科举的人。

  杨易道:“听闻此次科举新增了格物科,不知道诸位怎么看?”

  酒桌上气氛较为和谐,周围琵琶声不绝于耳。

  卢藏用随口道:“格物科?听闻秦王对格物颇为看重,但是并非当今主流,想必报考的人应该不多!”

  “这倒难说”张若虚摇头,“这格物科第一次开科,天下间人才济济,未必没有那种擅长格物的人,此前只是没有机会罢了,如今有秦王殿下为他们开上一条官路,这些人定然不会错过....”

  毕构沉吟道:“季明言之有理,听闻赫赫有名的墨器监就是天下研究格物最高深之处......”

  张旭笑嘻嘻道:“能让秦王看重,这格物定然不简单,不过人各有志,进士科康庄大道,这才是竞争最强的地方,不过格物科设立,正是说明秦王唯才是举,任人唯贤,日后也许还会有更详细的常科.....这才是百家争鸣!”

  琵琶声嘈嘈切切,如银珠落盘,又如银瓶乍破,引人入胜,而又身临其境。

  杨易微笑道:“不错,秦王正是要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场面,这天下光是儒家一家独大有什么意思?全都读书读成了书呆子,光是满嘴的仁义道德,难道还能让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么”

  几人面面相觑,虽然儒家在杨易的打击下,影响力渐渐衰弱,但是这么多年来,儒家的思想根深蒂固,不是说拔除就拔除的。

  能这么堂而皇之的抨击儒家的人还真不多。

  张旭抚掌赞道:“子安兄言之有理,一群酸儒,顽固不化的蠢货,某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光是嘴皮子又能干个什么事?全都是些脓包......”

  他年龄虽小,却是狂放不羁,神情潇洒,让人颇为羡慕。

  毕构沉吟道:“秦王这么做便是要给那些人一条做官的路子......只是这么一来却是得罪了儒家.....”

  卢藏用显然已经成为了杨易的脑残粉,此时不由得道:“秦王殿下何许人也?一群儒生也能跟秦王殿下争锋?”

  “那些通过格物科的人会去哪?”张若虚道。

  杨易微微一笑,“送往墨器监深造!”

  “墨器监?”几人惊呼。

  怪不得他们如此惊讶,实在是墨器监的名头太大了!

  墨器监在民间几乎已经成了无所不能的代名词。

  各项惠民的技术流传甚广,连如今军中声名大噪的火器都是墨器监里面出来的。

  即便是再不知事的人也知道墨器监,更知道墨器监背后站着的是杨易!

  “原来如此,秦王竟然是要让这些人全部进墨器监!”卢藏用眼睛放光,后悔不迭道:“早知如此,吾也去学习格物之道!”

  张若虚哂笑道:“子潜去学格物之道有何用?”

  卢藏用嘿嘿一笑,“这格物之道博大精深,虽然墨器监无官职,但是眼下谁都能看得出来墨器监的重要性,更别说高高在上的陛下,再者,还有秦王支持,君不见那些墨家的弟子如今摇身一变,从一介白身,也全都混上了.....呃.....编制!”

  “吾闻墨家当初穷途末路,最后秦王出手,最后才有墨器监如今的辉煌!”张若虚感慨道。

  “嘿嘿,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秦王这等人物,可遇而不可求,小弟自问也是胸有锦绣,可惜遇不见秦王,不然定要让秦王青眼有加!”卢藏用一脸笑意。

  陈子昂面色古怪,咋就遇不见,这不是坐你面前么。

  杨易哂然,“子潜胸有锦绣,定然会有出头之日!”

  “借子安兄吉言...”卢藏用笑眯眯道。

  杨易道:“听闻秦王有废除明经科的打算,不知道几位如何看?”

  几人一愣,这不是卢藏用一开始说的么。

  卢藏用摇头晃脑,“明经科乃是本朝选拔人才的重中之重,秦王想要废除,恐怕要遇到不小的阻力!”

  “不错”张若虚皱眉,“明经科乃是儒家的重要手段,也是许多科举无望之人的后备之路,秦王这不仅仅要面对儒家的压力,还有天下读书人的压力!”

  “对于那些不上不下的人殊为致命,对那些致力于进士科的人没什么影响”毕构沉吟道。

  几人颔首,科举本来就没有多少常科,明经科又是热门中的热门,若是杨易真的取消了,要面对的口诛笔伐让人想想就胆战心惊,能有这样的魄力,也只有杨易了!

  杨易目光平静,微微颔首,这几人的想法代表了某一阶层,事实上而言,对废黜明经科没什么太大的抵触,反而有些鄙夷明经科的选拔方式,根本就不用动脑子,只要记性足够的好,死记硬背之下,也能混个中举,跟进士科的考试比起来差距太大!

  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便是看到了明经科的不足之处,将真正具有经纶济世的人才选拔给国家这才是科举的意义所在。

  几人觥筹交错,推杯过盏,言笑晏晏,气氛热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