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 造船业的变革:行星舰艇流水线【求全订、求
“治标不治本。”林智宸点评道。
柳缦筠笑道:“军方和科学院合作,正在设计一种专门的深空雷达矩阵,能够实时监控整座恒星系的动态,
同时还能够与星系内所有己方作战单位实时交换视野,并为己方作战单位提供敌对目标的实时坐标,一旦这项研究完成,
整个恒星系内所有的炮台都能够获得敌对目标的实时坐标,可以进行覆盖性的打击!”
她看向可妮莉娅:“每座恒星系100门死星移动炮台仅仅是最初的标准,日后还会继续扩增,增加到数百上千门都有可能,
并且列装的炮台射程和威力也会更新换代,争取将整座恒星系纳入炮台的射界。”
“这种能赚钱的炮台越多越好,最好把驻军的军费解决了,也解决了一项重大的开支!”可妮莉娅当场支持。
随着帝国军事力量的不断扩增,军费的开支也在不断增长,尤其是擎天堡等要塞防御设备,尽管有了新技术极大地降低了维护成本,但因为太空16长城的不断扩张,这方面的费用其实一直在增加。
林智宸微微颔首,这东西成本能回收,4.5年后就是纯利润,就算不考虑它的作战性能,用来投资都是稳赚不赔的。
“铸造工厂还够用吗?”他想了想问道。
铸造工厂是战略装备,像战星的主轴、标准擎天堡的大梁乃至泰坦的龙骨等大型零部件,都是由铸造工厂生产。
“现阶段还够用,但是等到死星炮台大规模列装,就肯定不够了。”可妮莉娅想了想回答道:
“我们的战略储备库还有不少,只需要抽调一批工人就可以了。”
战略装备很难通过科研来解决,但在异常事件中经常刷新,帝国每天都要处理上千个大大小小的异常,日积月累下收获并不小。
“可以。”他点点头:“我们建造战星也用得上。”
擎天堡这类要塞几乎用不着帝国自行生产,像蜂巢要塞和金字塔要塞这类建造方便,帝国目前的生产重点开始向战星转变。
尤其是直径500公里的微型战星,建造周期短工程量小,因而已经成为帝国军方的新宠,也因此战星主轴之类加工难度较大的零部件开始变得短缺起来。
驾驶着大鲲级行星运输舰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试航,尤其是将一船满载的零部件从帝国本土运输到边境长城之后,
看着货仓内数量庞大的各类零部件在工程舰的组装下,在星系中建造出二三百座金字塔移动要塞和蜂巢要塞,林智宸都忍不住赞叹。
这种大型的装备想要跨越如此遥远的距离,最合适的办法就是通过巨型星门运输,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花费几天甚至更久的时间,现在只是一眨眼就到了。
在己方的控制区内,这种投放速度只能算是锦上添花,但如果是在其它星域,趁着周围的国家没有反应过来之前“抢滩登陆”,快速完成要塞星系的构建,那这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能影响战略的成败。
“行星运输舰就有这样的作用,如果换成是行星殖民舰呢?行星级工业集成舰呢?行星战舰呢?”林智宸呼出一口气。
他看向了巨构船坞,另一艘庞大的巨舰已经完成了外装甲的覆盖,正在进行最后的总装。
是殖民母舰,体型还要远超大鲲级行星运输舰,这是林智宸联手威尔院士,带领着帝国科学院一众英雄阶以上船舶工程师,通过《家园》中两款母舰设计改造的殖民舰艇。
能够横渡大河系,将海量的人口运输到遥远的外河系进行殖民,是常规殖民舰的加强版。
相比起行星运输舰,殖民母舰的技术难度更高一些,建造难度更大,建造周期也更长,所以需要花费一点时间才能完工。
“工业部已经完成了对大鲲级行星运输舰的评估,所有设计标准均达到要求!”可妮莉娅看着手环投影的全息界面翻阅着:
“这款星舰可以进行量产了。”
太空时代的工作效率远非土著能够想象,如果庞大的巨舰无疑是星舰建造史上的里程碑,工业的王冠,但就是这么复杂庞大的星舰却在短短几个月完成了试航测试,并完成了工业化量产的评估。
“第一批先来个10艘。”柳缦筠连忙争取道。
“这款舰艇的建造周期长达3年半,建造工艺并不复杂,比战星简单多了,主要是工程量大。”可妮莉娅点点头:
“政府准备牵头工业部组建行星级舰艇生产线,专门对行星级舰艇进行流水化生产。
运输舰是舰艇类型中建造最简单的一种,我准备借助这个机会首先完成行星级星舰的量产!”
“等到这条流水线建立起来,帝国的星舰制造业就真正跨入了超级990文明的层次!”林智宸称赞道。
以龙魂帝国的发展程度和体量,一旦行动起来,那是如洪流奔腾一般的力量。
用1天时间通过会议将目标任务确定下来,各个部门第二天就开始了行动,仅仅花费了2周时间,帝国历史上第一条专业的行星舰艇生产线就建立了起来。(看暴爽小说,就上飞卢小说网!)
尤其是为生产线提供零部件的工厂,清一色的巨无霸,毕竟这样一艘巨舰上,随便一根大梁都是数千乃至上万公里长。
而原本作为要塞、战星推进引擎的行星发动机,也伴随着流水线开启而迅速扩张。
这种特殊的发动机在高等文明时代,仅仅是作为辅助装备使用,毕竟只有战星、移动要塞之类巨型军用设备用得上,民间几乎不流通。
但到了超级文明的层次,行星发动机已经成为民用产品,成为行星舰艇的主引擎——当然是经过一定的改造,这方面帝国已经有着足够的经验和技术。
这是一次造船业的变革,旧的技术体系和标准开始向着新的技术体系、标准过渡,当这个过渡完成之后,帝国的造船工业就会迎来一次跃迁。。